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追蹤「禁書」死亡真相 [壹週刊 - 1403] __,M1,

有報販指,以前報攤只會賣《前哨》、《爭鳴》等雜誌,不會賣政治書,是自由行令這些書籍「走上街頭」:「呢啲書以前喺書局先有,近十幾年報紙檔開始入貨。自由行初開放嗰陣最好景,上面唔理你,過關捉到俾錢就搞掂,而家未必係咁。」新聞追擊追蹤「禁書」死亡真相銅鑼灣書店事件後至今已一年,主角之一林榮基挺身對抗,全港「禁書業」經歷一場大地震,餘波一直未了。一場地震、一次流產,令普立茲獎得主、前《華爾街日報》駐華記者 ...


有報販指,以前報攤只會賣《前哨》、《爭鳴》等雜誌,不會賣政治書,是自由行令這些書籍「走上街頭」:「呢啲書以前喺書局先有,近十幾年報紙檔開始入貨。自由行初開放嗰陣最好景,上面唔理你,過關捉到俾錢就搞掂,而家未必係咁。」

新聞追擊

追蹤「禁書」死亡真相

銅鑼灣書店事件後至今已一年,主角之一林榮基挺身對抗,全港「禁書業」經歷一場大地震,餘波一直未了。一場地震、一次流產,令普立茲獎得主、前《華爾街日報》駐華記者方鳳美決心花逾三年時間,採訪、編寫一本有關中國一孩政策的書《獨生》。受訪人物道出一孩的悲哀與無奈,政府的冷漠與無恥,內容震撼人心,新書暢銷美英,不過中港台卻沒有一間出版商願意出版。

本刊記者找到其中一間拒絕為方鳳美出書的出版商,亦走訪多間「禁書」出版商、書局、報攤,了解書本「不見天日」的真相,一場白色恐怖,令自由行遊客不敢碰,報攤、書店一片死寂。出版社不但要背上政治風險,亦要抵受經濟壓力,不計敏感與否,一切有關中國議題的書籍,已逐步遭「滅頂」。

○八年,四川多間學校在地震中倒塌,大批死難學生的家長組織起來,促請政府立案調查豆腐渣工程,不過,這些反對聲音很快就遭到政府打壓。(路透社圖片)

因工作關係,時任《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方鳳美,親身接觸到「失獨」(即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那是京奧開幕前,四川突然發生八級地震,她去追訪一對在北京火車站焦急趕回四川老家的農民工夫婦,隨他們登上擠滿人的火車,穿過多個省市,下車後轉乘船,再徒步行幾公里山路,花上三、四天才趕到廢墟,但他們的孩子已死於瓦礫之下。方鳳美發現,她採訪的不僅是一場傷亡慘重的災難。

受災的什邡市,早於一孩政策全國推行之前,已被人口專家選為試點,到○八年,市內估計有七成家庭只有獨生子女。地震造成七萬人死亡,有指什邡市部分村落因而失去了一整代孩子。「『失獨』父母是個很大的悲劇,這意味着他們失去社會保障、養老金,情感上、財政上都有損失。」從四川回到北京後,方鳳美更發現自己懷孕了,她是卵巢多囊症患者,能夠懷孕是非常難得,「那一段時間百感交集,既為自己感到高興,但同時又為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感到難過。」但這種感覺很快結束,因為她腹中的孩子夭折了。

真實個案震撼

親身經歷,令她對一孩政策感受更深,因而有寫書的使命,「我想帶讀者去感受、去思考:為人父親是怎樣的?有什麼代價?你為什麼想成為父母?」方鳳美訪問更多喪子家長、地方幹部、經濟學家等。當中的真實個案,內容頗為令人震驚。

受訪者是一名十幾年前逃到美國的前計生委人員,她憶述多年前強迫一個懷孕九個月的女人墮胎,仍歷歷在目:「在手術室裡,我看見孩子的嘴唇在動,手和腳還在動。醫生給他腦部注射毒素,孩子就死了,被扔進了垃圾箱。」經她處理的墮胎個案,超過一千五百宗。方鳳美將這些訪問資料編寫成書,《 One Child: The Story of China's Most Radical Experiment》去年一月在美國出版,當時「單獨二胎」政策才剛出台,此書旋即登上亞馬遜的暢銷書榜,美國一年內加印第二版,英國出版商亦加推平裝版。

中資出版集團「中信出版」早於五年前、方鳳美着手寫書時,已向她的代理表示有意買書本的中文版權,條件是他們有權刪改書中的「敏感」內容,惟她沒有接受。書寫好後,方鳳美透過代理與中港台共約十間出版商接洽,竟沒有一間願意出版。「我預料到這本書難在中國出版,但我總覺得台灣或香港會有機會,雖然市場較細,但部分書有機會去到大陸。」

○三年沙士的陰霾未退,廿三條來勢洶洶,五十萬躁動不安的香港人走上街頭。才三十出頭的方鳳美那年被《華爾街日報》派到香港,她猶記得那時香港經歷巨變,香港人從未如此擔心言論自由,「此後我有繼續留意香港的事,自○三年開始,香港的言論自由的確走下坡。」

一孩政策是一名中國火箭專家最先提出,在中國執行超過三十年。強制結紮、墮胎等極端手段,對幾代中國人造成無法彌補的生理、精神創傷,更令以世界工廠自居的中國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官方亦承認政策失敗,開始放寬為二胎政策,一孩在內地已非禁忌。不過,方鳳美的《獨生》仍未能在中港台出版。

「如果沒有鑼灣書店事件」

方鳳美透過代理接觸的香港出版社,包括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秘書鮑彤之子鮑樸,在香港創立的新世紀出版社,但對方並沒有為她出書,她百思莫解。本刊聯絡到鮑樸,他承認這本書是很多內地人關心的題材,很應該在中國出版,「但你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香港以前是個 alternative。」他坦言:「如果沒有銅鑼灣書店事件,她的書可以出版。」不過,現在大陸讀者不敢再來香港買書,獨立書店相繼倒閉,出版社經營愈來愈困難,他指即使這本書完全不敏感,但由於未能即時賺錢回本,而令出版商卻步。

另一間禁書出版商夏菲爾負責人兼《前哨》雜誌總編輯劉達文指:「禁書市場最蓬勃是一○年,一二、一三年到頂峰,之後開始走下坡,而家真係好差。」《前哨》一期的銷量由高峰期的三萬本跌至現時的一萬五千本,出版、發行亦大減,夏菲爾整體業務萎縮超過一半。「第一,敏感時期,共產黨已經咁嬲,第二,出書多數無利可圖,點解仲要出?我哋已愈出愈少書。」劉達文半年前把原來八千呎的倉庫間開,將其中一半出租,幫補收入。他指一五年銅鑼灣書店經理張志平於東莞被帶走,同日《前哨》一名員工到東莞探親亦被一名來歷不明的人拘留,查問她《前哨》的消息來源、財務狀況等,足足查問了四小時。他估計是中央專案組所為,要整頓香港傳媒,他們其後刊登聲明,譴責中國政府及要求道歉。

樂文書店旺角店店長曾永強感到現時的內地客人亦未買先驚,他指自由行實施初期,過關抽檢比較寬鬆,「但習近平上場之後,好明顯收緊咗,好多中國讀者會覺得,冇理由為咗啲八八卦卦嘅嘢而惹上麻煩或者不便。」有熟客向他反映,被查出帶這些書過關,會被當作帶違禁品,日後過關被搜查的機會或會增加。

一三年,擬出版《中國教父習近平》的晨鐘書局,創辦人姚文田在深圳被捕。翌年,以報導中國時政為主的雜誌《新維月刊》及《臉譜》,創辦人王健民、咼中校因涉嫌「經營非法出版物」被公安拘捕。同行相繼出事,林榮基卻一直沒有想過自己受波及:「覺得有問題,但唔覺得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甚至《新維月刊》出事,我都諗唔到我哋出事。」(葉漢華攝)

銅鑼灣書店五子,自一五年十月相繼失蹤,其中在泰國被捉走的瑞典籍股東桂民海,至今仍未獲釋。

時政雜誌《前哨》在八九六四後創刊,總編輯兼出版社負責人劉達文,當年有份參與「黃雀行動」營救民運人士。《前哨》位於荃灣工廈的辦公室內,有一個大型中國資料庫。

有聲音叫「唔好買」

記者在尖沙咀多個報攤接觸過約十名大陸旅客,唯獨來自廣東省的郭小姐願意受訪。她每隔兩、三年來香港一次,偶爾會買書,這次被新紀元出版社《習近平的總統制》的標題吸引,未有翻閱內頁就買下,她坦言「沒有想過」政治敏感的問題。

多個位於尖沙咀自由行熱點的報紙檔,檔販均指近期中國政治書刊的銷量大跌超過一半,大部分客人望而卻步。記者在幾個報紙檔觀察半日所見,並不多自由行客在報紙檔前停步,部分人默默打量禁書封面,最終卻沒有付錢買書。記者上前查詢,他們均噤若寒蟬,極力迴避記者,加快腳步離開。

經營報攤數十年的黃先生指,自由行早期所有中國時政的書刊都好賣,差不多成為「香港手信」,但銅鑼灣書店事件後,他隱約知道客人都收到風聲,「佢哋個態度完全唔同晒,係想睇,但會好避忌,因為佢心裡面都知道唔帶得,對呢樣嘢好緊張。有啲人就算好鍾意,已經執晒書,準備俾錢,左右隔籬嘅人會提醒佢:『帶不回去,帶不回去。』佢就放番低。」在碼頭對出擺檔六、七年的湘姐直指:「以前就執、執、執,計數,好爽快,而家唔係。林榮基出事之後生意真係好差,個個都驚,唔敢買。」好景的時候,單是《爭鳴》都月賣五、六十本,現時只賣得十幾二十本。

高質素書 愈來愈少

銅鑼灣書店主角林榮基,感慨高質素的中國政治書籍減少,「以前出版社會攞到一啲質素高書籍,而家係有出書,但唔係太跟貼中國大陸嘅時局發展。」他舉例,明鏡出版社近年以哈耶、外參、內幕等名義出版八卦書刊,更開始在台灣搞出版,「佢估計大陸會愈來愈收緊,佢哋出版物喺香港可能受影響,所以先喺台灣搞定啲出版。」自由行黃金期,銅鑼灣書店生意最好,收入夠林榮基交鋪租及供樓,但一四年自由行客大減,租金又加,守無可守,他才將書店賣給巨流。那次被捉,審問他的人透露,打擊目標其實是巨流,即使他是打工仔也被牽連。

浸大新聞系高級講師、前資深中國組記者呂秉權分析指,習近平上場以來,中央的意識形態鬥爭升級,在全國開展「清源 2015」,對打擊禁書業「有殺錯、冇放過」,「胡錦濤任內都有『清源』呢啲字眼,但徹底清源係習近平先做到。」大陸除了加強對旅客、郵遞和網絡的檢查外,由地方政府發出有關堵截禁書的文件,還明確要求各派出所「摸清境外主要反動出版發行機構內部情況,運用政治、經濟、法律等多種手段予以反制」。他指「反制」措辭強硬,「『反制』性質係主動出擊,要伸展到嚟香港先可以『反制』。」銅鑼灣書店事件,強力部門跨境擄人,便是一例。他又指,中國正處於敏感的政治交接時期,十九大召開在即,同時面對特朗普政權,「自由行對於政治風聲好敏感,知道幾時帶得、帶到幾多。佢哋 sense到上面係咁緊、風險咁大,就唔敢嚟香港買。」

一層一層的打壓,香港禁書市場逐步遭「滅頂」,大大小小中國議題的書籍都被扼殺。《獨生》作者方鳳美為令更多人認知真相,自費請翻譯,但過程亦不容易,原先的大陸翻譯員經勸說後「縮沙」,後來方找到現時的翻譯「麥子」,都是要求匿名。方鳳美為書本出中文版花了一萬美元,但她決定將 pdf檔案放上網,供讀者免費下載,就是為免讀者會被追蹤到,「我知道中國很多人用微信 WePay、支付寶等,但我擔心如果這被視為『禁書』,付錢買書的讀者或會惹上麻煩。」

撰文:吳婉英

攝影:胡智堅

news@nextdigital.com.hk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