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80後棄做律師 強國搞炒股 app捧大媽做 KOL [壹週刊 - 1422 - 財經] __,強國,中國,M1,

Stephanie(左)平日多在香港找尋投資者,而Gilbert(右)則長駐廣州,打理公司日常運作,看Gilbert的打扮亦漸有強國風格。Startu ...


Stephanie(左)平日多在香港找尋投資者,而 Gilbert(右)則長駐廣州,打理公司日常運作,看 Gilbert的打扮亦漸有強國風格。

Start up擂台

80後棄做律師 強國搞炒股 app捧大媽做 KOL

現時可說是 KOL( Key Opinion Leader,即網絡紅人)時代,在網上,由打機、化妝,甚至「抽水」都有專屬的 KOL,影響力隨時比明星更大。

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法律系畢業的 80後 Stephanie(高采妍),本身是 blogger的她深感 KOL的影響力,在兩年前決定放棄律師職位,在內地發展炒股 app,力捧 KOL教人炒股。

由於國內證監條例較香港寬鬆,令炒股 app大行其道, Stephanie知道人稱「水哥」的張宗永已在廣州發展炒股 app「投資脈搏」( imaibo.net),決定入股加入,在內地發掘「大媽 KOL」。

投資脈搏已發展了四年,現時用戶達四百萬,主要由她、謝文杰( Gilbert)及蔡德焱( Johnathan)負責營運,但不時要面對同類型 app競爭之餘, KOL本身亦有不少問題要解決,在 A股牛皮情況下,他們又如何能殺出重圍?

我點 sell?狂推大媽做 KOL

與香港一樣,內地「網紅」風氣十分熾熱,不少更走出網絡,出席公開活動,成為藝人。本身有在 Instagram分享飲食心得的 Stephanie,知道「 KOL一句好過 sales講十句」,就決定力捧財經 KOL上位:「我哋本身係一個資訊平台,俾啲散戶去交換訊息,交流吓對市場嘅睇法。」 Gilbert補充,本身 app屬開放平台,不是以 KOL為主導:「呢班人企出嚟,久而久之就變咗 KOL,其餘嘅都係聽,或者鼓掌。」

這個 app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付費觀看 KOL的文章及投資組合,以及經 KOL推介的第三方公司投資產品。由於所有股票買賣及投資產品都不是直接經平台交易,而是連接到合作投資機構的網站,每次交易再抽佣,所以監管較鬆。他們主要工作,就是發掘具潛質的 KOL及邀請當紅 KOL「過檔」。 Stephanie就指:「收入愈高嘅 KOL佢哋要求分佣比例就會愈高,如果新加入或者未紅嗰啲,相對叫價能力就會低好多。」整個 app就如補習社力谷補習天王一樣,「例如佢哋提供嘅資料講中咗,啲 fans留意到,我們就會將佢哋個 profile推上最當眼位置,好似貼中試題咁。同埋我哋會與其他媒體或證券公司合辦活動,可能係股票或投資講座,邀請佢哋上台演講,谷吓啲人氣。」她補充指。

股壇盟主一直不肯公開自己的私人狀況,只提供經大量改圖的自拍照,但經 Stephanie提供的照片,發現樣貌與照片相差頗大。

現時炒股 app租用廣州天河區二千呎辦公室,員工約三十人,相當落本。

直播出樣即出事

Stephanie坦言,不像其他化妝、做直播的 KOL,財經 KOL多以中年男士為主:「因為股民目的都係買賣股票賺錢,如果太後生, model咁嘅樣佢哋都唔信。」現時以 app即時文字對答為主,而他們上年就曾加設直播功能,但實行一個月就要急急叫停:「同我哋想像中真係有啲距離,因為之前啲 KOL個名都係改得比較有霸氣,頭像張相好多都係 P圖,甚至唔係真樣。點知出到嚟,有啲支持者就覺得,咦······點解 KOL外表同想像中······個樣······」她笑說,有不少 KOL在活動前已放棄直播,但有部分較有自信的 KOL仍堅持,導致被網民謾罵,人氣流失。

她直言,財經 KOL中以「大媽」最具吸引力, app內其中一位當紅的「大媽」,就是有過百萬名支持者,自稱「第一美女股神」的「股壇盟主」,記者多次邀約,她都不肯以真名及真面目示人,只肯以錄音表示:「很多網紅在股災的時候,都消失了,拋棄大家,我還在堅持指導大家,可能就是我維持人氣的原因。」記者在 app內,見她的照片以低胸裝上陣,支持者多以「美盟」來稱呼,而 Stephanie大方向記者展示她出席公開活動的照片,發現與 app的相片判若兩人。

App內跟內地不少炒股網一樣,以分析文章為主,不少設有收費,若沒有付款的話連留言都看不到,相當保密。

App亦會顯示 KOL的炒股表現(紅線示),與大市(藍線)比較,若表現較突出,公司就會與 KOL洽談收費。

專家盤問  KOL作反點算?

K:金融學士葉浩文

投:投資脈搏

K:如果你們公司的收入來源是依賴 KOL在平台上,你又如何控制,這些 KOL不會在其他平台上出現?

投:其實 KOL選擇的平台,不外乎考慮兩個因素,不是為名就是為利。現時變了我們有一個合作關係。我們都不是太害怕他們會離開,因為他們之間的競爭都很大。如果他們有一個穩定的收入,與平台上的支持者關係好好,其實他們都沒有理由要離開。

K:你們有沒有做過統計,最紅那五至十個 KOL,會不會佔你們公司收入一個較大的比重?因為補習社都會遇到一個關鍵人物風險問題,我想問你們的生意有沒有一個類似的風險?

投:我們都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最活躍的 KOL,由一開始的三、四十個,到現時的二百至三百個,令到我們最高收入的十個 KOL,佔我們的比重低過百分之四五十。而且我們會輪流捧,好像這一輪我們就會捧這幾個,下一輪我們就會更換。

Gilbert曾在香港銀行界工作超過二十年,三年前決定創業,現時星期一至五都在廣州工作,到週末才會回香港陪伴家人。

想在 app進行買賣的話,就會連結到第三方專頁,但亦可實時觀看買賣狀況。

終極判決 發展海外市場

不少國內股民都對海外市場有興趣, app特設美股專頁, Gilbert表示:「佢哋只係對認識嘅公司,好似蘋果有興趣。」

如果這個 app要走得更遠更大,發展海外市場是必須的,加上國內投資者對海外市場的需要是愈來愈大。如果只是 A股交易很難持續吸引股民,我見他們都開始留意這個市場,這是一件好事。

我會建議他們客戶的關係,不只是建立於股票投資,可以加入一些另類投資元素,如紅酒、汽車,與生活上相關的投資的方向,都可以放進社交圈內。他們亦要留意星級 KOL可不可以持續為 app帶來收入,甚至成為獨家 KOL,因為他們都說過有些 KOL加入多於一個財經 app,總括來說,十分我會給七分。

專家錦囊  App橋太易抄 但感情抄唔到

葉浩文(左)表示,現時內地金融科技發展比香港更快,但競爭亦相當激烈,發展海外市場為大勢所趨。

葉浩文就指,初創平台能否愈做愈大,其中一個因素就是獨特性以及賣點可不可以持續,他指出:「其實初創平台可唔可以愈做愈大,其中一個因素就係獨特性同埋賣點可唔可以持續。為咗獨特性同埋賣點唔好俾其他對手抄襲,或者改良再去推出一啲相似的產品去爭奪市佔率,我會建議專利化。」

除了申請專利化去保護自己外,他亦建議:「如果好似呢個 app咁,可以利用 KOL同客戶建立關係,即使無 KOL嘅話,亦都可以加入人工智能服務,令到平台及用戶關係,好似度身訂造一樣,令到用戶的忠誠度增加。」

撰文:梁延宇

攝影:關永浩

ed_bn@nextdigital.com.hk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