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掃呢頁CODE去手機
請LIKE FACEBOOK“新專頁”THANKS!
鍾意我? D 熱爆文章嗎?
即刻“讚”接收更多熱爆?!
唔要再顯示

2018年1月18日 星期四

想做中環金融才俊,請學 Jason [壹週刊 - 1454 - 專欄] __,M1,

畢打街閒人想做中環金融才俊,請學Jason一般睇財經專欄的讀者,對金融世界、對中環總是有無限憧憬和想像。以前覺得做英、美投資銀行的iBanker是呼風 ...






畢打街閒人

想做中環金融才俊,請學 Jason

一般睇財經專欄的讀者,對金融世界、對中環總是有無限憧憬和想像。以前覺得做英、美投資銀行的 iBanker是呼風喚雨的賺錢精英。再後來,經友欄葉朗程的吹捧,一下子 private banker又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新工種。我那個年代,所有畢業生都是以投資銀行為目標,大家都想賺一筆大錢,以拜金價值去定義自己。

我也不例外,雖然第一份工不是一級的 bulge bracket大行,但也是數一數二的法資行,跟金融世界沾上了邊。好像這類中環價值,不知薰陶了幾多代的年輕大學生。幻想總是美好,現實卻不然。出到來才發現,所謂的 iBanker又好、 private banker又好,都係一個虛銜,很多時你都只係一隻 powerpoint monkey,不停去做 pitch book,改完又改,然後再改完又改。做生意不是純靠努力,無米粥這東西,無論點努力,都不會煲出米氣來。

任你點吹,叫自己 banker乜乜乜都無用,甚至乎,有無大行背景都無關係,關鍵在於邊個有老闆照住,邊個得到金主信任,邊個有水喉射住,那才是真正的 deal maker。所以,很多專欄、金融友都感嘆投行一代不如一代,美資、英資大行被中資取代,那是因為中資有錢、有刁、有老闆,咁自然是市場贏家。在金融世界,投資銀行的知識不難掌握,做刁的會計、財務、財技法規知識都是硬東西,做得多,睇得好就會識。軟實力和人脈才是一切。

以一個行內很出名的人做例子,莫贊生( Jason)就是大多數金融人的人生偶像。

一般人對 Jason的認知,是知道他的靚女明星太太林夏薇。林夏薇淡出娛樂圈後,媒體少了關注,不過她跟林峯的堂兄妹關係就不能不提。林峯的父親林華國,更有「廈門首富」之稱,是當地的知名商人,政、商、娛樂人脈關係強勁。

根據公開資料, Jason也是多間上市公司的董事,包括華人策略( 8089)和卡撒天嬌( 2223)。再之前,他也是名人飯堂概念股華人飲食( 8272)和衍生( 6893)的董事。這些董事背景令人羨慕,跟那條叫「渾水」的不知名垃圾廢青自然不能相提並論。光是做一間上市公司董事就到處招搖,純靠炒股票和騙稿費維生,簡直是中環食物鏈的「低端人口」。小小燭光,哪能跟日月爭輝?

我跟 Jason在不同社交場合,都有過幾面之緣。當然他不會認得我,因為長袖善舞的他,無論去到邊,就好似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咁鮮明、咁出眾。相反,在一般社交場合,我會變成不善交際的 introvert,跟文字比較辛辣和活潑的形象有很大反差。我跟他有一些共同朋友,例如香港電競一哥 HKEsports的鍾培生,聞說他們相互之間也有合作。他的能耐在於取得城中大老闆的信任,遊走在 buy side與 sell side之間,往往找得到商機。

美國背景畢業的他,跟矽谷的科網公司相熟,聞說他幫城中地產商大小姐 source到 facebook的原始股。結果 facebook的市值和股價如何,大家都知,那位老闆當然經此一役賺了大錢。這個故事,印象中也有媒體轉載過。

好像 Jason這類人才,才是真正遊走金錢核心的中環精英。打幾通電話或見幾個人,分分鐘就已經促成一單大刁,又或者籌集了幾千萬的資金。我的一位朋友曾經分析過這一類金融才俊的生存模式,下了一個很有趣的結論:「打幾個電話就 call到錢,會唔會有時錢來得太容易,來得太快,連他自己都會大頭蝦,借完錢唔記得還錢俾人呢?」

我想了一想,朋友的想法不無道理,的確咁強勁人際網絡的金融才俊,有時數口可能會差一點,也有時會大頭蝦唔記得。不過,我敢擔保,這個情況一定不會發生在 Jason身上。要知道,根據媒體報導,他可是超過二十億身家的金融才俊,而且太太林夏薇、林峯家世背景咁雄厚。衝着這些牌頭和家族關係,咁有錢怎會欠債不還呢,這可是很沒面子呢。沒有錯的,一定係。嗯,除非唔係。

畢打街閒人

渾水。流連中、上環的專業投資者,兼職上市公司執行董事、投初創項目、炒股票、寫吓嘢。著有《殼股財技》。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