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五十年前鍾士元的紅隧六線方案 __,鍾士元,

五十年前鍾士元的紅隧六線方案|余震宇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建議「三隧分流方案」,被批評為變相加價。現時紅隧的四線設計,其每日行車量,已經超越設計五成,即 ...


  • 五十年前鍾士元的紅隧六線方案 | 余震宇


  •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建議「三隧分流方案」,被批評為變相加價。現時紅隧的四線設計,其每日行車量,已經超越設計五成,即使非繁忙時間,紅隧港九出入口範圍亦出現嚴重擠塞。其實,紅隧位居要衝,當年的設計太保守,故政府的方案,純屬補救計劃。另一方面,原來五十多年前鍾士元提出了紅隧六線方案,以今日觀之,實在高瞻遠矚。

    一九六五年八月十一日,立法局審議《海底隧道法案》。當時,全體議員廿二人,最終以二十比一票通過法案。鍾士元是當年惟一投棄權票的議員。

    鍾士元棄權的原因,認為只是興建四線隧道屬「嚴重錯誤」。首先,鍾士元指出即使興建六線隧道,資本將可於啟用後第七年收回;其次,四線行車隧道的設計,不久就會飽和,造成擠塞;第三,六線隧道方案,可將每小時行車容量提升至每小時四千部,預備將來車輛增加的需求。

    根據2017年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的統計,紅隧每天可容納78,000輛車,平均每小時3,250輛車;然而,紅隧每天實際通行車輛達114,700架次,平均每小時達4,780架次。以上統計,尚未將繁忙時間的因素計算在內,每逢上、下班之際,紅隧港九入口範圍的擠塞情況,必會更加嚴重。設若當年紅隧採取六線方案,即或未能使今日的行車暢通無阻,但必定有助紓緩壓力。

    根據當時的紅隧計劃,港島出口位於灣仔北岸,其意在於開拓灣仔以東的經濟。紅隧啟用之後,港島方面,中上環為軸心的格局得以突破,銅鑼灣由貨倉變成商業重鎮,而東區亦陸續得以發展;九龍半島終於與港島連貫,尖沙咀進一步繁榮,紅磡亦成為交通樞紐,一切亦得力於紅隧所致。

    然而,在各行發展帶動之下,加上人口、車輛增加,紅隧四線方案實在不能應付今日需求。現時政府的「分流方案」,沒有考慮地理因素,例如將軍澳人必用東隧、紅磡人必用紅隧等。規劃基建,宜高瞻遠矚,昔日鍾士元看穿香港發展,獨力提出六線方案,超過半世紀之後,仍然可見其卓識,一代政壇元老,實在當之無愧。

    【此時彼刻】余震宇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香港歷史叢書作者

    香港舊照片創辦人 (facebook 專頁:http://www.facebook.com/oldhkphoto)

    現職中學教師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