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23年3月25日 星期六

恩威並施|沒有張國榮的M+ #張國榮

今年是張國榮(哥哥)逝世20周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將於3月29日在沙田文化博物館舉行我們會問︰「為什麼張國榮展覽不是在M+博物館裏舉行?」當初M+的成 ...




今年是張國榮(哥哥)逝世20周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將於3月29日在沙田文化博物館舉行

我們會問︰「為什麼張國榮展覽不是在M+博物館裏舉行?」當初M+的成立定位是香港的視覺文化,而張國榮的而且確是香港視覺文化裏面最重要的一個符號人物,為什麼M+竟然會錯過對香港流行文化有重要影響力的張國榮?為什麼張國榮要在沙田一間設計殘舊的博物館裏面展現呢?

張國榮從1978年推出英語唱片《Day Dreamin'》至2003年的25年藝術生涯中,正正見證了香港影視文化軟實力最強盛的年代。七十年代尾開始,無線電視電視劇賣埠到周邊地區,影響着台灣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南洋一帶。電視劇主題曲更將香港歌星帶到亞洲華人地區,哥哥的影響力也由香港拓展到內地、台灣、韓國以至日本,成為香港流行文化的象徵性人物。

哥哥出道和發跡的年代,也正是香港的黃金年代,80年代起香港由轉口港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財富累積,影圈樂壇的創作力澎湃。同期有譚詠麟、梅艷芳、陳百強等實力歌星。港產片題材多元化,每年拍超過300 部,被喻之為「東方荷里活」。回歸之後,受翻版侵權和經濟不景氣影響,投資在電影和唱片的資金減少,導致香港文化軟實力由盛轉衰。由80年代至千禧年,哥哥的出現正正是見證着香港影視文化軟實力由興轉衰的一個過程。

哥哥的演藝作品完全反映出香港的軟實力,他橫跨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等範疇。他宜古宜今,演出類型極多,古裝、青春、愛情、喜劇、武俠、偵探、驚慄等等,什麼類型都演過。曾經合作過的著名導演包括︰王家衛、吳宇森、爾冬陞、徐克、陳凱歌、陳可辛、、陳嘉上、譚家明等。哥哥的經典角色有︰程少東《倩女幽魂》的寧釆臣、陳凱歌《霸王別姬》的程蝶衣、關錦鵬《胭脂扣》的十三少、吳宇森《英雄本色》的宋子杰,王家衛《阿飛正傳》的旭仔、高志森《家有囍事》的常騷等。因為有着張國榮的獨特氣質,所演角色都能成為經典中之經典。

張國榮是香港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而香港文化的核心就是流行文化,就是影視文化,香港視覺文化最強的就是影視文化。當初設計M+博物館的原意,則是建立一座全新類型的視覺文化博物館,現在卻變成了一座英美主導的西方藝術博物館。由館長、策展團隊,以至整個策展模式,都是歐美模式,像英國Tate Modern的翻版,毫無香港特色、和香港視覺文化完全無關。為什麼會容許這件事情就發生?這關乎文化安全和香港政治權力的問題。

紀念張國榮逝世20周年,理應在M+博物館舉辦大型主題展覽,M+現正展出的「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回顧這位日本「波點大師」,讓人十分奇怪。「波點大師」和香港文化有什麼係?最終你會發現原來名牌手袋也「波點化」,取得波點的IP(Intellectual Poperty,知識產權),香港人貼錢給已經很有富有的名牌手袋生產商,推出Cross over(聯乘系列)推動更多消費行為。M+為何這樣做?這是一個謎,因為M+也是一個Mystery(神秘事物。既然M+是指Mystery+,普通的香港人用「M+的藝術,我識條鐵咩」來形容M+,也十分恰當。

為什麼M+應該辦張國榮回顧展覽?因為張國榮能「跨越界域」,例如,和他長期合作的形象設計大師張叔平是世界級的美藝大師,為王家衛的電影作品以及其他華人著名導演擔任美術指導並屢獲殊榮,真的稱得上是「美學一代宗師」。和張國榮關係密切的攝影師是夏永康。這兩位大師和張國榮合作無間,所以談張國榮不只是談張國榮,而是談張國榮和他的年代所產生出來的香港美藝風格與美學,由服裝、造型、攝影到電影影像等構成。

提起80年代的廣東流行曲(Canton Pop),張國榮更加是殿堂人物。1983年他改編山口百惠日曲的《風繼續吹》、1984年吉川晃司的《Monica》,到中後期採用本地作曲填詞人的作品,唱出很多經典金曲,深入民心,陪着香港人成長。哥哥的影響不單只是香港,他對韓國、日本、台灣和內地的影響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反映了香港的軟實力。所以M+為他舉辦一個回顧展覽,既可以令香港人認識自己的過去歷史,也可以對香港的軟實力有一個小總結。

博物館的功能不只是用來炒賣商品,最重要的是維繫文化認同、建立文化自主、自立和自信。張國榮正正就是香港人的一個文化典範,因為他追求完美,做事有要求,無論在一些多麼通俗的電影作品裏,他都能找到一些方法去展現他的才華。曾幾何時,香港人也有着這種精神,才能夠將軟實力推上亞洲區的重要位置。

1993年張國榮與陳凱歌合作的電影《霸王別姬》,是中國電影的一個里程碑,獲得第46屆法國康城影展金棕櫚獎。它改編自香港李碧華小說,導演是中國陳凱歌,監製徐楓來自台灣,是兩岸三地文化合作的一個典範,是華文電影中最優秀藝術作品之一。

和張國榮合作的著名導演,除了陳凱歌外,王家衛也非常重要。哥哥賦予王家衛電影一種全新的生命。無論是《東邪西毒》的黃藥師或者《春光乍洩》的何寶榮,都是哥哥發出的獨特氣質,提升了電影的感染力。所以若果舉行張國榮展覽,王家衛的作品必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尤其要提的是1990年的《阿飛正傳》,它也是香港電影的一個里程碑,囊括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及第28屆金馬獎的重要獎項,開始把王家衛帶到國際影壇一個具影響力的位置。荷里活和法國的一些導演也受王家衛影響,而張國榮就是王家衛電影中的靈魂。

M+成立之意是香港視覺文化博物館,有「香港視覺文化」這六個中文字,現在卻變成了一座英美當代藝術館,這做法對嗎?為什麼香港人可以接受?張國榮逝世20周年,M+什麼項目都沒有做,只是不停在辦與歐美名牌掛鉤的藝術宣傳活動,這樣做正確嗎?這樣對嗎?老實說,香港政府的文化政策一直以來都不重視發展本地人才、不重視香港文化,經常把香港邊緣化,在沙田文化博物館舉行便說是已做了,但那個展覽空間面積細小,根本不能和張國榮的成就成正比。

特首李家超說要興建一座「香港流行文化館」,如何興建?何時興建?規模怎樣?希望不會像西灣河香港電影資料館那樣,連社區中心的規模也達不到。把香港文化縮小、把英美文化放大,就是香港文化政策目前的一個現實。怎樣能夠令香港文化發光發熱,更具吸引力?就是要好好推動香港視覺文化,而不是一面倒促進英美文化。

電影本身就是視覺文化最重要的一個構成。而電影一向在香港視覺文化裏面扮演重要角色。所以一座強調視覺文化的M+,竟然沒有張國榮、竟然沒有香港電影的視覺文化,這博物館一定不能成為世界級。如果沒有植根於當地文化的博物館,它的功能是什麼呢?試問如果倫敦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沒有英國畫家和英國文化土壤,它如何能夠成為一座國際級美術館呢?無根的M+博物館就像《阿飛正傳》中那隻無腳的雀仔一樣,可以飛得幾高幾遠呢?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hk01.com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