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癌症風險與日常習慣息息相關
- 避免癌細胞喜愛的4種毒素
- 定期檢查、注意身體異狀
大腸癌/致癌因素/癌症|癌症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飲食與其他不良習慣可能導致潛在的癌症風險逐漸升高。台灣有醫生指出,在當地每3人之中就有1人因癌症去世,多數人都對癌症感到恐懼,但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愛的「4種毒」,就有助降低近50%的患癌風險。
腫瘤內科專科醫生廖繼鼎在其YouTube頻道發布的影片中表示,常被患者問到:「我不抽煙、不喝酒,也吃得很清淡,為什麼還會得癌症?」他解釋,癌細胞往往是被日常習慣「養」出來的。他舉例,曾有一名40歲的男工程師患者,每天外食、喝手搖飲、捱夜加班,身體檢查時發現患早期大腸癌,得知結果後不禁問道:「到底做錯什麼?」廖繼鼎強調,預防癌症不是等生病才來補救,而是應從減少危險因子著手,尤其是避開癌細胞最喜愛的4種養分。
致癌危機|日常4種毒養出癌細胞
廖繼鼎列舉,以下4種癌細胞最喜愛的養分:
1. 糖毒
例如含糖飲料、白麵條、甜麵包等。不少人以為癌細胞愛吃糖,只要戒糖就不會患癌,其實並非如此。適量攝取糖才能有能量,問題不在糖本身,而是在於種類與份量,應盡量避免高糖及高升糖指數的食物。
他進一步解釋,攝取過多高糖、高升糖指數食物會使血糖上升,胰島素大量分泌,導致細胞生長因子IGF1(負責細胞修復與成長)過度活躍。若飲食不正常,會造成IGF1分泌異常,使不穩定細胞更容易出問題,增加癌變風險;同時,高糖環境也讓癌細胞更容易生長。
2.油毒
如反式脂肪、人造奶油等。常吃炸雞、冬甩、餅乾、加工肉品(如香腸、煙肉)等,這些油在體內氧化後會產生自由基,長期下來容易導致細胞突變。建議少吃加工肉品,選擇優質油脂如橄欖油、堅果油,或多攝取鯖魚、沙丁魚,並降低吃油炸食物的次數。
3.氧化毒
長期捱夜、壓力大或吸煙,會產生大量自由基,也稱為活性氧,持續攻擊細胞、破壞DNA,使身體如同「生鏽」。要避免氧化毒,首要戒煙,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排除多餘的活性氧,同時建議多參與社交活動,也有助身體排毒。
4. 腸毒
腸道又被稱為「第二大腦」,若飲食偏重肉類、少蔬菜多油,容易導致腸道菌相失衡,免疫力下降,增加癌症風險。建議多攝取發酵食物,如乳酪、納豆、味噌,以及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海藻、菇類,還有含寡糖的香蕉和洋蔥,幫助腸道益菌生長,提升免疫力。
最新影片:
同場加映|外食4大貼士
台灣大腸直腸外科醫生謝依蒨曾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提醒外食族若想維持腸道健康,應優先選擇魚、豆腐、雞肉等優質蛋白質,紅肉每周不超過2次(約手掌大小);同時每天至少攝取2種蔬菜與2種水果,確保纖維攝取充足。烹調方式也建議以蒸、煮、燉、烤為主,避免油炸與燒烤。
她強調,大腸癌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約80%病例是由無症狀的腺瘤性瘜肉癌化而成,且最快5年就可能惡化。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及早發現並處理腸道病變,遠離癌症威脅。
大腸癌|宜2年做1次大腸檢查 高危人士留意身體徵兆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詹宜學曾在其Facebook專頁提醒大眾,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和糞便篩檢很重要。詹宜學引述台灣衛福部統計,每2年做一次糞便篩檢,能夠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他亦呼籲10大高危人士要小心留意身體8大異狀,越早發現和治療,治癒機率越高:
大腸癌7大症狀
詹宜學亦曾列出以下7大症狀,呼籲多加留意身體異狀,尤其是排便習慣轉變:
同場加映|12種最佳抗癌食物
台灣營養師程涵宇亦曾指出,有科學證據研究顯示,以下12種抗癌食物可有助降低癌症風險,建議大家多食用五顏六色的蔬果類天然食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癌症找上門。
更多相關內容:
抗癌飲食|38歲女大腸癌擴散肝臟 醫生教整「抗癌蔬果汁」 癌細胞消失10年不復發
抗癌誤區|戒糖能餓死癌細胞? 男子患大腸癌戒絕甜食下場驚人【附5招預防】
大腸癌丨39歲女患大腸癌晚期「腹脹如孕婦」 醫生揭1高危飲食習慣
🔥用TOPSchool收藏心水學校,贏走迪士尼樂園門票!【參加詳情】
🔥送The Cheesecake Factory公仔盲盒+2件cheesecake+2杯咖啡/茶【參加詳情】
🔥講座報名|想知直私人氣小學收生TIPS?!「升小選校及面試攻略講座」接受報名(仲有升小模擬面試評估‼)【詳情及報名】
Follow TOPick Whatsapp頻道🔔,唔會錯過熱門話題!https://whatsapp.com/channel/0029Va2riKf4o7qJmRRWrr1g
《醫度問‧醫度答》幫你問醫生! 今期主題: 高血糖/糖尿病,獲選仲有禮品送!【立即參加】
免費成為TOPick會員,隨時參加有獎遊戲、好物試用、會員專享活動! 立即下載HKET APP︰https://onelink.to/f92q4m
TOPick會員迎新大招募,免費做新會員送精美禮品!【立即參加】
|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