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應令人愉快的旅遊,是Rachel第一次驚恐症發作的時候。其後,Rachel確診患上焦慮症及驚恐症。至今患病8年,同時進行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情況穩定。現在,Rachel會拍片分享自己的情緒病經歷,盼與同路人互相扶持及宣揚關注精神健康。
9年前坐飛機去旅遊,等下機的時候,Rachel突然覺得氧氣不夠,喘不過氣。視力亦開始很模糊,眼前都被雪花覆蓋,心亦跳得如打樁。「當時當然很害怕,害怕得覺得自己會死。」後來確診患上精神病之後,Rachel才知道那次是第一次驚恐症發作。
那次旅行之後,Rachel開始變得很容易感到害怕。平常覺得普通不過的事都開始不敢做,例如跟朋友外出、去戲院等都做不到。「踏出家門已經很害怕。」後來一次在家中躺著,她看著窗邊,心想如果跳下去會怎樣呢,Rachel開始意識到自己有點不對勁。她先是向社工求助,輾轉到公立醫院看精神科,再確診。
確診後的很長時間,Rachel每天都睡在家不敢動,因為她躺著覺得很頭暈,閉上眼睛也覺得天旋地轉。加上藥物令她失眠、反胃、周身骨痛等,令Rachel很討厭吃藥,病情一再拖延。突然有一天,Rachel醒覺自己很想康復,決心轉醫生及花時間試藥,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藥物與份量。
由於患病初期,Rachel對身邊人都絕口不提自己的病情。「世界覺得我很奇怪,
但明明我有個很大的苦衷。」她最終決定拿起相機拍了一條自白片,向大家坦承自己的病。影片獲得不少人的共鳴,更令Rachel決意用第一身的身分,助大家了解精神病及推廣精神健康。
「有人會問我為甚麼把病情說出來,自己知就算了,貪光彩嗎?」Rachel不認為這些意見是負面的,她知道對方是出自關心,擔心公開病情會影響她的形象及將來。但Rachel直指公開拍片這個決定是經過認真考慮,更提醒大家情緒病不是羞恥的,要別人接納自身,患者先要接納自己。
Rachel指患者的親友應賦予更多耐性,要設身處地及尊重患者的感覺。主動的關心和問候,閒時輕擁一下,都會令患者灰暗的世界多一點色彩。Rachel亦希望大眾不應怪責自殺者,「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由自己選擇,沒有對與錯的。」她亦提醒大家知道自殺的新聞後若感到不舒服,應先避免上社交網絡,讓新聞淡忘後
才繼續瀏覽。
採訪: 蘇沛資
攝影: 傅俊偉
立即下載Apps,隨時隨地睇盡時政專題、深度偵查、娛樂熱話!
按此連結:http://bit.ly/next28app
來源 source: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