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來稿|《女神配對計劃》——是現代版愛的教育,還是愛的表演? #女神 #女神配對 #女神配對計劃

性別角色的再定型我們一方面知道,女神們的選擇看似自主,實則在預設框架中進行,節目中的淘汰制度、剪接手法與情感設計,也在牽動着參與者的行為與觀眾的情緒, ...






性別角色的再定型

我們一方面知道,女神們的選擇看似自主,實則在預設框架中進行,節目中的淘汰制度、剪接手法與情感設計,也在牽動着參與者的行為與觀眾的情緒,更像是製作團隊精心安排的情感劇本;另一方面,觀眾卻代入真實的情感流動,彷彿也為女神找到真愛而歡呼歡呼雀躍。

首先,雖然女神們在形式上掌握主導權,但她們的形象卻高度標準化︰外貌姣好、談吐得體、背景亮眼,幾乎全是符合主流審美的藝人。這種設定不僅暗示「值得被愛」的女性需具備某種社會認可的條件,也排除了多元女性形象的可能性。

其次,男士方面則被功能化為各種「類型角色」,如暖男、搞笑型、霸道型等,彷彿是供女神挑選的情感商品,缺乏立體性與真實性。這種角色分配不但限制了參與者的表現空間,也向觀眾灌輸了狹隘的性別期待,強化了戀愛中的性別行為模式。

情感的商品化與投射

更值得批判的是節目的情感商品化與娛樂化。戀愛在節目中不再是私密的情感交流,而是被剪接、包裝、消費的內容素材。成功配對的CP成為宣傳焦點,延伸至社交媒體、商演甚至代言,情感變成可販售的品牌。節目刻意製造情感反轉與戲劇張力,如關嘉敏的拒絕與李芷晴的單身選擇,雖然真誠,但也被利用為吸睛工具。觀眾在分享「CP」歡呼的同時,其實也參與了情感的消費與操控。戀愛不再是個人選擇,而是公共娛樂,每一個情感決定都可能成為話題、流量與商業價值的一部分。

此外,觀眾的情感投射亦是節目的關鍵。透過柔和的背景音樂、剪接節奏與嘉賓評論,引導觀眾對某對CP產生偏好,甚至對參與者進行道德評判。當戀愛變成公共娛樂,個人的情感選擇便不再純粹,而是被輿論與節目敘事牽引。觀眾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情感消費者,在娛樂的名義下參與了對他人情感的評價與干預。

我們真的在看「愛情」嗎?

當戀愛變成競爭、情感變成商品、選擇變成表演,它也在重新塑造我們的情感語言。我們開始用「淘汰」、「配對成功」、「官配」這些詞來形容真實生活中的關係,彷彿愛情是一場比賽,輸了就不值得被愛。但人們不禁要問︰「愛情是競爭,是淘汰,是表現,是被挑選嗎?」

我們更是在潛移默化中被教育:什麼樣的人值得被愛?什麼樣的表現才叫「有魅力」?誰的選擇是「勇敢」,誰的拒絕是「冷漠」?這些判斷不只是針對節目角色,更反映出我們對現實中人際關係的期待與偏見。

在這場包裝精美的真人騷中,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愛情的真相,也可能只是娛樂工具的幻象。若我們不加批判地接受這種敘事,便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失去對愛情、選擇與自我的真正理解。或許,真正的愛情選擇權,不是誰能選誰,而是能否在不被操控的情境下,忠於自己、尊重他人、做出真誠的決定。

這不只是節目的課題,更是我們每個人都該思考的現實。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終編輯權。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hk01.com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