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掃呢頁CODE去手機
請LIKE FACEBOOK“新專頁”THANKS!
鍾意我? D 熱爆文章嗎?
即刻“讚”接收更多熱爆?!
唔要再顯示

2024年3月20日 星期三

大腸癌|新手媽媽無徵兆突患大腸癌4期 醫生解構最常被忽略身體警號 #癌

【大腸癌/癌症殺手/存活率/免疫治療/化療/標靶治療】大腸癌是本港第2位最常見的癌症,在2019年大腸癌導致2174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14.6%; ...






【大腸癌/癌症殺手/存活率/免疫治療/化療/標靶治療】大腸癌是本港第2位最常見的癌症,在2019年大腸癌導致2174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14.6%;整體患者5年相對存活率為58.2%,第四期的存活率更降至9.3%。不過,有醫生指即使不幸患上大腸癌,病人亦無需過份灰心,因為隨著時代進步,治療方案已進步了許多,除了以往常聽到的化療、標靶治療外,現時更有免疫治療,曾有一名新手媽媽,無徵兆突患大腸癌4期,最後通過免疫治療取得良好效果。

影片推介: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馬天慧早前接受TOPick訪問時表示,該名女病患確診時只有廿多歲,一開始沒有明顯的病徵,身體上的不適亦僅僅是累 、肚脹、胃口不振等,經仔細檢查下,才證實是第4期大腸癌,由於腫瘤當時已擴散至肝及肺,傳統的手術切除已經不太合適。

一個年輕的新手媽媽,本該是沉醉於初為人母的喜悅,轉眼便要改為擔心自己無法再目睹稚子的成長,猶如由天堂直打入地獄般。但慶幸的是,馬醫生指女病患屬於高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的大腸癌患者,待接受免疫治療後,真的是取得不錯效果,目前仍然生活如常,惟病人現時仍然需要接受治療。

馬醫生指,免疫治療與傳統的化療最大分別是,前者並非直接攻擊腫瘤細胞,而是利用藥物誘導自體免疫系統識別腫瘤抗原,進而攻擊癌細胞。 國際大型臨床研究顯示,對有高微衛星不穩定(MSI-H-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存在的大腸癌患者,免疫治療可把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增加至16.5個月。

其實現時大腸癌治療方案都有許多不同選擇,故就算一旦確診,亦無需灰心,最緊要是積極同負責醫生了解合適自己的治療方案。

不過,馬醫生補充,一般而言,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年紀,身體狀況,癌腫瘤期數,類型,位置,擴散程度,腫瘤的生物標記等,來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故即使是相同期數的病人,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而現時來說,外科手術是治療大腸癌的主要方法,如果癌細胞仍然在早期,只用外科手術就可能治癒。 但由於大部分大腸癌患者求診時病情已經屬於較晚期,部分患者的腫瘤亦已經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此情況下無法以手術根治,便會使用化療加標靶藥物的合併治療,病人的平均存活期可超過3年。

馬醫生坦言,早期大腸癌病徵不明顯,甚至沒有病徵。 大便帶血和習慣改變已是較為常見的大腸癌病徵,如持續出現便秘,腹瀉或兩者交替都有機會是腫瘤作怪所致,卻經常最容易被人忽略。

當大腸癌發展至較晚期時或會出現與大便不相關的徵狀,如體重突然下降,原因不明的疲倦和疲勞,貧血,腹痛,黃疸等等大腸癌的徵徵狀有時與其他良性疾病如痔瘡,腸炎等相似。但她提醒癌症的徵徵狀普遍有一個特點,就是多數是持續及不斷惡化。 如果上述徵狀在短時期出現而且持續的話,就要馬上請教專科醫生。她感嘆,不少患者缺乏對大腸癌有防備意識,常以為是普通腸胃問題,繼而錯過大腸癌治療的黃金機會。

關於預防方法,馬天慧坦言,雖然家族和個人病史會增加患病風險,但其實大腸癌個案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有莫大關係,因此她建議市民6大日常健康習慣以預防大腸癌:

1.保持健康的體重

2.每天最少進行30分鐘中度至強度的運動

3.多吃蔬菜和水果,增加吸收的纖維量

4.減少進食紅肉和加工肉類

5.戒煙及戒酒

6.定期進行腸道檢查

至於大腸癌診斷方法,馬醫生稱,常見的大腸癌檢查方法包括: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一般而言,參加者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看不到的微量血液,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她又提醒:

現時政府已推出了「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在私營界別接受篩查服務,預防大腸癌。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

記者:容惠玲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topick.hket.com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