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唱會的票一早售罄,歌迷喊他們多唱幾天,他們說這是能爭取到的最長的檔期了。
葉蒨文在開唱前寫了一段長文:
葉蒨文和梅艷芳、陳慧嫺、林憶蓮並稱為「四大天后」,伴隨着80年代香港電影和流行歌的蓬勃。她的代表作《瀟灑走一回》《祝福》《黎明不要來》幾乎人人都能哼上幾句。
19歲出道,37歲暫別樂壇,41歲復出即回巔峰,再逐漸淡出,60歲以後再登台,來去瀟灑自如。葉蒨文的每一次亮相都鮮活和明媚,她的人生際遇背後,是粵語流行樂黃金時代的衰榮更迭。
正如她的著名粉絲賈樟柯所說:「紅塵最難表達,唯Sally可呈現此中滋味」。
60歲,打羽毛球才是正經事
自2003年的《Inside Out》後,葉蒨文接近20年沒有灌錄新唱片。上一次演唱會已經是8年前,幾乎淡出歌壇。去客串其他人的演唱會,她唱完便逃:「唔同我講嘢,咁我返屋企睏覺!(別跟我講了,我要回家睡覺了)」
她一早澄清自己沒有退休。很少出來,只是不想重複過去,要等遇到喜歡的作品,做出創新的經典。
葉蒨文早就決定不再染髮,只想做「完完全全的,真正的自己」。她一頭濃密的白髮,脖子細長,四肢有肌肉線條,沒有不自然的填充感,在歲月的痕跡裏神采奕奕。她跟粉絲講:
還俏皮地說:「Lam(林子祥)很喜歡我這樣,我們看上去像雙胞胎。」
這些年她過簡單的生活,卻「忙得不得了」,朋友很多,星期一、星期五打羽毛球,星期四全天跳舞,還要去打高爾夫,忙到吃飯只給一個半鐘。「我就跟林子祥講,六點半可以跟你吃個飯,我就六點半吃到八點,就跑了。」
打羽毛球是葉蒨文的正經事。她的老師有李宗偉和周昕,球友是朱玲玲,從38歲開始堅持到現在,練到半專業水平,還會跑到長沙、珠海參賽。一開始打得很瘋,右手受傷,她想沒事還有一隻手,換左手練好了,然後左手也打傷了。有球友在羽毛球館認出她,誰知她主動找來,說看他球技好,要不要加入一起打。
近幾年,每年她都跟粉絲做名為TAP的見面會(Think Act Positive:積極地思考與行動),疫情後改成Zoom直播,直播間人不多,幾百幾千人。她在英語、廣東話、普通話裏切換,熟絡地喊老粉絲的名字,絮絮叨叨地嘮家常。她偶爾在社交媒體上洋洋灑灑寫千字長文,為一樁很小很小的事激動:去打高爾夫,竟然救了三隻小烏龜。
偶爾的「營業」時刻,幾乎都與林子祥有關。2019年,林子祥在紅磡開LAMUSICAL演唱會,葉蒨文做藝術總監,在幕後親力親為,每天排練7、8個鐘頭。粉絲跟她喊話:「不要再忙你老公的演唱會了,忙忙你自己的。」
他們的故事從情歌對唱開始
《聲生不息》的舞台上,第一個出圈的,就是葉蒨文和林子祥的粵語金曲舞台。兩個人加起來135歲,摟着彼此唱《敢愛敢做》,音域極寬,氣息極穩,不輸當年。他們的故事就是從情歌對唱開始的。
1983年,如日中天的歌手兼作曲人林子祥要錄一首叫《重逢》的歌,想找一個女歌手合唱。《少女日記》的導演楊凡引薦了葉蒨文。
葉蒨文當時剛從台灣到香港,被稱為「鬼妹」。加拿大長大,廣東話完全不會,中文差到連自己的八卦新聞都讀不懂。TVB有一年的晚宴,主持人請她玩魔術牌,因為聽不懂,她當場掉線,鄭裕玲隔得老遠給她翻譯,急得隔壁桌的成龍跑來幫忙。
於是林子祥做了她的廣東話老師,唱歌的時候她把英文字母拼注在漢字上來發音。有一天他拿給她一盒白色錄音帶,說是上廁所時作曲的。這首歌是《零時十分》,入選當年的「十大勁歌金曲」,在香港樂壇寂寂無名的葉蒨文一舉成名。
在這首歌之前,她廣為人知的形象是喜劇片裏的傻大姐,他卻挖掘了她歌聲裏甜美、靜謐的一面。是林子祥給了她事業的基礎。
雖然合作了幾張唱片,但他們的關係僅限於工作,沒有單獨吃過飯。中間更一度斷了聯繫。直到1992年,林子祥要錄一首情歌,又找葉蒨文合唱,這首歌叫《選擇》。當時林子祥和妻子分居,對方帶孩子去美國住,他一個人在香港。《選擇》之後,他時不時約葉蒨文出來吃飯。
葉蒨文說。
那一年的勁歌金曲頒獎禮上,葉蒨文和林憶蓮、王菲角逐最受歡迎女歌手,她手拿獎盃,穿一身紅衣,春風得意。林子祥走近她,摟着她的腰,隨着《選擇》的歌聲,兩人依偎在一起,痴痴地望住對方。
葉蒨文以前交過一個男友,他會沒收她的護照,不讓她去工作,她說她愛工作,不要成為她的負擔。也有條件很好的男人跟她求婚,承諾給她好日子過。葉蒨文的反應是:「我差點拿個鞋子去敲他。我不是要你去養我,我希望我們大家是平等,我不要去靠一個男人。」
林子祥比葉蒨文大14歲,是不折不扣的樂壇前輩。
1995年,因為林子祥離婚,葉蒨文被推上風口浪尖,電台播她的歌都會被投訴。那段時間她過得很煎熬,想放下又放不下。
後來她跟張艾嘉說:「這份愛情,放棄了幾百次都有……我最受不了人家複雜,偏偏撂到你頭上,躲都躲不了。」「是Lam的堅持,他不肯放棄。」
她低調地發了一張唱片《Simple Black & White》,裏面的第一首歌《深呼吸》:「已經清清楚楚不可在一起,仍未撇撇脱脱那樣迴避你。」她深吸一口氣,去面對愛情的抉擇。次年,她和林子祥登記結婚。
他們兩個,性格截然不同。林講話小聲,家裏都聽不清他說話;葉講話大聲,中氣十足;林喜歡縫紉,沒事縫縫衣服;葉車子拋錨,自己下來換車胎。林早上5點起牀,晚上9點睡覺;葉有時中午起來,晚上9點還在和朋友喝酒。
他們給彼此足夠的空間,各有投契的異性朋友,也會分房睡。在《聲生不息》的後台,葉蒨文時時緊張着林子祥,偷跑到他身邊,「怕他靠着椅背睡着」。好友鄭丹瑞說她:「緊張一個人、緊張一件事,竟然可以如此美麗。」
80年代,闖入好時光
不管是演電影還是唱歌,葉蒨文都有點誤打誤撞。出生在中國台灣的葉蒨文,是家中獨女。外公是台灣立委成員,往來名流,家境優越。
她的獨立很大程度繼承自母親。當年她母親違背父命,私自與一窮二白的父親結了婚。4歲時,母親不想讓她在高壓的教育系統裏待着,把一家三口搬到了加拿大。
後來葉蒨文16歲在台灣拍廣告,外公舅舅反對,唯獨母親支持。她知道女兒從小喜歡在房間裏唱歌跳舞,讓女兒把握機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命運的轉機發生在葉蒨文19歲那年。當時,她還在加拿大讀高中,每年暑假會回台灣外公家住。那年因為去買炸雞,被星探發現,認識了當年名聲很響的演員馬永霖,得到機會拍第一部電影《一根火柴》,而這角色原本是屬意林青霞的。
巧的是,這個電影的主題曲也找不到人來唱,於是有一天,葉蒨文被帶去見一個作曲家。那人很安靜,他彈鋼琴,葉蒨文唱。她覺得自己唱歌不行,結果被告知聲音很好,便錄了一張專輯。那人就是李泰祥。
齊豫演唱的《橄欖樹》,便是李泰祥作的曲,至今仍是華語歌謠無法超越的經典,而英文版的《橄欖樹》,則由19歲的葉蒨文演唱。這首歌收錄在她的第一張專輯《春天的浮雕》,李泰祥包辦了專輯的作曲和製作。對19歲的葉蒨文來,這是一個很高的起點。
但接下來簽唱片公司卻事與願違。葉蒨文被要求穿長裙子搖搖擺擺,故作可愛。但她的日常裝扮是吊帶背心、牛仔短褲,身材高挑又熱情奔放,喜歡的是黃鶯鶯、蘇芮和五輪真弓。被逼唱《長髮的姑娘》這種玉女歌曲,她直說:「恨死這首歌了。希望這張唱片消失。」因為太厭倦這種裝模作樣,她不肯再唱,寧可躲到家裏去唱自己想唱的。
好在後來《銀色世界》的主編王安妮,引薦葉蒨文去菲律賓拍攝《賓妹》。這是她拍的第一部港片,劇組環境很混亂,都是男人,當着她面砍了一隻豬,當時她被綁在一個柱子上,「我一直哭,甚麼髒話都罵出來。」
儘管磕磕絆絆,她還是一腳踏入了香港電影圈,緊接着踩上了香港流行音樂的黃金年代。1984年,華納唱片發行了葉蒨文的第一張廣東話專輯《葉蒨文》,收錄了林子祥作曲、林振強作詞的《零時十分》,鄭國江作詞的《將來那天》和《可能》(粵語版《是否》)。如今再看1984這個年份,和葉蒨文身邊的人,不得不感嘆時機造人。
黃霑曾分析:「香港流行音樂,成為可以代表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一環,實在是在 1974 至 1983 這十年間確立的。」80年代,香港社會經濟繁榮,失業率低於2%,市民有很強的消費力。HIFI(高品質音樂)和隨聲聽流行起來,《啼笑因緣》和《鬼馬雙星》的出現,粵語流行歌開始被廣泛接受,這使得CASH(作曲及作詞家協會)版稅收入增多,行業有錢賺,「寫歌詞的青年人,忽然多了很多。」
初期的三大詞人——盧國沾, 鄭國江,黃霑,還有新生力量林振強,潘源良,潘偉源,都在80年代迸發出極盛的創造力。林振強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聞名,對後來的詞人影響巨大。而鄭國江在1981年寫一首詞要3000元,當時的張國榮只付得起一半。
連「你好」的廣東話都不會說的葉蒨文,恰好在粵語流行樂的十年鋪墊後,闖入了這股浪潮。
她總說自己很幸運,「這些事好像自然迎來一樣。」並非全然的客套話,確有時代的勢能在託着。詞曲的中堅力量,雄厚的製作條件都已形成,然後她走上這條吟唱情歌的路。當然不只有葉蒨文,日後和梅艷芳並稱為「四大天后」的陳慧嫺、林憶蓮,幾乎在同時步入歌壇。
當時的風潮是歌影不分家。徐克剛獨立出來做工作室,開山之作《上海之夜》就找葉蒨文。徐克很疼她,疼到鬧緋聞。拍前花了一年時間,跟她談這個片,混合她本人和角色的性格。
接着葉蒨文又跟徐克合作《刀馬旦》,和鍾楚紅、林青霞一起。她的角色直率質樸,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後來葉蒨文說自己拍得最好的電影就是這兩部。她極為勤力。拍戲不慎墜馬,傷到尾椎骨,坐着都痛,還是咬緊牙關。
內地觀眾最熟悉的葉蒨文銀幕形象,則是吳宇森導演《喋血雙雄》裏的盲女歌手。殺手周潤發走進酒吧,望住她,《淺醉一生》響起:「這心漂泊每朝每夜,多麼想找到願意相隨同伴。」
這首歌被賈樟柯用了又用,從1998年的《小武》到2018年的《江湖兒女》。他覺得葉蒨文的歌聲「江湖濃情,有情有義」。影迷戲稱:「最愛葉蒨文的男子,林子祥第一,賈樟柯第二。」
聲音靚,樣子靚,最靚的是性格
「聲音靚,樣子靚,最靚的是你的性格。不中意就直接說出來。」頭號粉絲黃霑毫不掩飾對葉蒨文的偏愛。老友汪曼玲也說她:「直率,真性情,多年沒變過。」
在台灣時,她死都不肯唱少女歌,到了香港也沒唱,凡事自己拿主意,天不怕地不怕。還是新人時,一群大牌在那講話,她才不管,也擠進去。以前上節目,主持人沒問幾句呢,她就竹筒倒豆子一股腦全給說了,連談過哪幾個男友都一個個抖落出來。
80年代同時拍幾部電影很常見,鄭裕玲、楊惠姍一口氣拍十幾部,葉蒨文就是要求一次一部。
1991年,拍完張艾嘉導演的《莎莎嘉嘉站起來》,葉蒨文決定息影,原因是睡眠不夠。有次拍戲周潤發扛着她,她還睡着。拍戲要熬夜,唱歌總歸少點,她想要規律的生活,就把重心放在做歌手。
唱歌的時候意見比唱片公司還多,總是跟製作人黃柏高吵架。她的態度是只有自己清楚甚麼適合自己。黃霑作詞曲的《晚風》,黃柏高希望唱廣東話,葉蒨文想唱國語。黃問她,不識廣東話不識中文,怎麼知道(廣東話版)不對?她說:「唱起來不舒服就是不對。」後來兩個版本都發了,國語版的更受歡迎。
不過最有名的兩首歌,《祝福》和《瀟灑走一回》,都不是她喜歡的,虧得黃柏高勸她唱。
《祝福》本港銷量35萬張,是當年女歌手唱片之冠,橫掃了叱吒樂壇、中文金曲、勁歌金曲的12個獎項,她還去紅磡開了第一次演唱會。1991年的《瀟灑走一回》更是紅翻內地。儘管叫座又叫好,她「沒有喪失自己應有的性格」,仍說不喜歡。
對後輩的建議也是如此,不同意「聽話才是好歌手」這種說法,自己的態度最要緊。「霆鋒,就走一條自己想走的路。阿菲也是,很多人說不要她穿這麼奇怪,但這是她與眾不同的地方。」
「如果沒有人聽你,就一定要退出」
90年代末,香港電影的光景不再,廣東歌也走向衰落。黃霑直說聽不下去:「連一向是香港流行曲主流的情歌都開始變得千曲一式,十居其九在訴說分手和失戀的慘情。」1998年,唱片銷售額甚至不到1995年的一半。
巨星紛紛隕落。1993年,陳百強、黃家駒意外離世。2003年,張國榮、梅豔芳、林振強相繼離世。雖然張學友、劉德華、黎明和郭富城被封四大天王,王菲、陳奕迅、鄭秀文等人依然活躍,但終歸無法挽救頹勢。

1998年,葉蒨文和華納合約到期,暫別歌壇。她搬了三次家,到處旅遊,「用很多時間認識自己的先生。」她早打定主意不會終身做這行:
前年林子祥演唱會最後,許久不露面的她突然登台,和老公繼子一起唱歌,攪得現場一片狂歡。唱到最後,林子祥謝幕:「明天我又做回兩蚊人(老人乘車優惠)。」
時代轟轟烈烈,她在其中寫自己的那一頁;時代逐漸沉寂,她瀟灑隱去,回到想象中尋常平淡的生活裏。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hk01.com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