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掃呢頁CODE去手機
請LIKE FACEBOOK“新專頁”THANKS!
鍾意我? D 熱爆文章嗎?
即刻“讚”接收更多熱爆?!
唔要再顯示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交番俾你講體育嘞 伍家謙 [壹週刊 - 1323] 伍家謙,M1,



豪語錄

交番俾你講體育嘞 伍家謙

計劃要理性周詳,臨到決斷,畢竟靠感性衝動。伍家謙固然有趣,但觸發今次專訪,是我偶然收到 email,預告伍家謙將於書展登台,演繹童話故事。

咁都得?

係,我思海即時只浮起「咁都得」,手指已經撥電話去邀約。

若說由體育記者變身藝人、開公司搞網必須有噱頭,伍家謙是做到了。當然,我不認為講講童話或《豪語錄》能帶挈伍家謙什麼;但傳媒在轉型、經濟在轉型,蝴蝶效應猜不準,點只「波係圓嘅」(他師父伍晃榮名言),仲會有第三波、第四波……

伍家謙說:「你對上一次幾時睇手機?對上一次幾時睇電視?對上一次幾時睇報刊?」

對,是五分鐘、五小時甚至五日的分別。鑽唔出「咁都得」的頑石腦袋,頂多由寫體育轉型寫娛樂,這個我最清楚。

因為我都做過體育記者。

第一波:文字

傳媒轉型並非齋噏,這天適逢五十六年《新報》停刊,它是伍家謙第一份工。

「有人話係紙媒警號,當然可惜,我後來轉做電視、現時搞網,仍習慣寫草稿打磨,對白紙黑字有感情。比我年輕的朋友,有些聽都未聽過《新報》;聽過,便因為今次。

「當年仲讀緊新聞系已入職。有個公務員告訴我:『一個月廿九日都唔開心,只得出糧嗰日開心。』我寧願做體育記者,廿九日都開心,係出糧嗰日冇咁開心。」

伍家謙身穿傳媒代表隊球衣,貨真價實印有他名字,卅四歲仍屬當打之齡,可想而知起初因何擇業。

「已不單興趣,直頭係球隊師兄介紹我入去。做體育記者是否要叻體育?我唔叻,但熱愛,相信能更加理解到件事。

「體育講公平、有益身心,所以報導體育消息本身已對社會有貢獻。」

那麼,伍晃榮最愛什麼項目?

「賽馬。」伍家謙即刻答到你。

已故的伍晃榮是他恩師,甚至誤傳過是父子,伍家謙所言沒帶不敬之意,年長便明白,興趣不能當飯食。

紙媒體育記者有幾難撈?看曾經只得一個名額就知(後來乾脆從缺)。伍家謙在《新報》既不甘心只翻譯外電,又不想寫波經做明燈,○四年轉任電子傳媒,正途。

衝動來了,再不創業等何時呢?

男兒當入樽,他連婚紗相也影打籃球。

第二波:電視

伍晃榮綽號「阿盲」——據講源自成日噏錯球員名,伍家謙話唔係,更加唔會特登嘩眾取寵。

我們認識伍家謙因為《六點半新聞》,更因為巧合在姓氏。

「交番俾你講體育伍……」電視汁撈飯,一老一少像世代相傳每晚在政經大餐後端上甜品,連觀眾都戥他們密不可分。

「伍生教我,別睇小自己報體育。天災人禍新聞永遠只做到發生之後的事,好少拍到撞車嗰吓;但體育是,有前瞻期待、有齊成個過程、有悲歡離合,看你如何濃縮、整理的功夫。」

一般認為,伍晃榮和伍家謙全賴風趣生鬼台詞——其實,成功之道怎會咁簡單?

「伍生是靠人生閱歷,幾十年甜酸苦辣令觀眾共鳴。我講一句『波係圓嘅』就唔會咁有說服力,我是站在年輕體育愛好者去感受,加上狂查資料。低俗做不長。」

十一年生涯的確夠長。

「最難忘○九年東亞運,港足奪冠,班球員與我同期成長,一直被睇小,終於吐氣揚眉,我歡呼着採訪,與他們慶功,齊齊諗明天會否登上頭版。

「點知,當晚有個傻佬在銅鑼灣掟鏹水,一半報紙換了這條上頭版。」

苦心孤詣,還得看瘋子式衝動。

第三波:上網

「離職 TVB諗過幾次,呢行就係咁,四年一度奧運,四年一度世界盃,大賽鬥完,球星賺夠一世,記者是否做一世呢?但每兩年高潮(奧運與世界盃梅花間竹),又吸引我『做埋下屆先啦』。

「計劃可以幾周詳都未實行,一四年結婚,衝動來了,再不創業等何時呢?過幾年父母退休,自己又會有兒女負擔,於是,我今年一月正式往外闖。」

體育新聞其實不小眾,睇歐洲波和 NBA就知;小眾在本地。

「最近足球外圍賽,靠本土意識炒熱,但個餅,始終冇大到。香港各項目唔算差,要獲取國際獎牌,即係至少東亞地區入三甲啦,就難免有中日韓三座大山在前,不應該太苛責自己人。

「我在 office剪片,同事路過見到是港隊總嘲笑,到近排外圍賽便大大聲嗌加油撐港隊——真正的支持唔係咁啩?」

伍家謙搞網,主力在於比以前更隨心所欲地介紹本地體壇人和事,他說,是他永遠的本業。

「我在專欄寫過,『撐』,係很重很重的字眼,要不計成敗好醜,大家做得到嗎?」

與方健儀齊齊變身名人效應。

講童話、打煲呔做司儀,每天是新嘗試。

第四波:個體

我們這一代,邊有得咁瀟灑?

係㗎,文字時代終結,電視時代尾聲,甚至電腦上網也 out out哋,剩番手機 apps,下一浪 sell什麼?不如 sell自己。

所以,伍家謙日趨明星化。

這是弔詭命題。眾所周知,唯獨 TVB主播具條件明星化,但 TVB新聞部嚴禁明星化(其他電視台倒事倍功半恨都恨唔嚟)。

「接拍廣告,我問點解搵我,主辦商話:『只睇慣正面,一個側身亮相已經有新鮮感。』是過往累積而成的神秘面紗,揭開的一刻有些爆發力,但揭開之後不會長,要靠後勁。

「係,同一時間幾位主播離職,我相信並非過橋抽板,一心諗住當作明星踏腳石的,冇料到,起初根本捱不上主播。

「但的確,我到大學新聞系講 talk,女生會一面聽書一面補妝。」妹妹仔視伍家謙有如

星探。

以前,甚少出現主播轉行的話題,陸嘉敏、蘇凌峰掛咪便移民(以至伍晃榮移民天國), one life one team,一退全退,神龍見首不見尾,才是真正的新聞男神女神。

「我們這一代,邊有得咁瀟灑?」伍家謙補着妝說。

JOB

我和伍家謙一樣,起初做《新報》,那時考筆試應徵的,剛離開校園的小子,有什麼比揸筆答卷更稍具把握?適唔適合我不管了。我需要一份工。

我和伍家謙一樣,做過體育記者,與伍家謙不同,在此之前,我未現場睇過賽事,喜唔喜歡我不管了。我需要一份工。

然後某天,大老闆說:「本地體壇咁艱難,你寫運動員血淚史啦。」於是我改為「人訪」記者,「人訪」究竟算邊科我不管了。我需要一份工。

訪問運動員不如訪問藝人,於是我改為娛記,做娛記是否跟初衷距離太遠我不管了。我需要一份工。

近排《豪語錄》拍片上網,文字瀕死,我作為發問者,難保有天要陪被訪者粉墨登 apps——咦,搞搞吓,我豈非似番伍家謙?但與他不同,我是臨老沒丁點 camera face去面對。

伍家謙重複:「你對上一次幾時睇手機?對上一次幾時睇電視?對上一次幾時睇報刊?」

今趟,我未必等得到那天去諗管不管了。份工仲需唔需要我?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