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出血,有多種原因,大部分人總將之與痔瘡劃上等號,卻忽視此乃大腸癌的初期病徵,而延誤診治。其實,大腸癌已超越肺癌,成本港最常見癌症,每年新增病例達4,700幾宗,死亡個案亦接近2,000宗,是僅次於肺癌的第二大殺手。因此,政府將於七月,啟動「大腸癌篩選檢查」先導計劃,力推市民齊齊驗腸。記者:潘婉玲攝影:周子惇、張鼎和相信不少人曾出現大便出血的現象,其實大便出血成因並不少,老人家會認為是「熱氣」, ...
大便出血,有多種原因,大部分人總將之與痔瘡劃上等號,卻忽視此乃大腸癌的初期病徵,而延誤診治。其實,大腸癌已超越肺癌,成本港最常見癌症,每年新增病例達4,700幾宗,死亡個案亦接近2,000宗,是僅次於肺癌的第二大殺手。因此,政府將於七月,啟動「大腸癌篩選檢查」先導計劃,力推市民齊齊驗腸。記者:潘婉玲 攝影:周子惇、張鼎和相信不少人曾出現大便出血的現象,其實大便出血成因並不少,老人家會認為是「熱氣」,也可能是便秘,排便過度用力引致,但更多人認為是痔瘡引起,眾說紛紜,卻鮮有人知道,大便出血乃大腸癌的初期病徵。目前,醫學界對大腸癌的真正成因,未有確實定論,但研究發現,部分人士為高危族群,包括50歲以上、男性、有家族病史、肥胖、低纖維的飲食習慣,以及大量進食紅肉、醃製食物,均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大腸大致分為結腸及直腸兩部份,總長度約為1.5米,受遺傳、飲食、環境的因素影響,部份腸壁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便可能形成良性的大腸瘜肉,再經過長時間演變,瘜肉便有機會病變為惡性腫瘤,即是大腸癌,初期病徵為大便有血。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於2008年開始推行「大腸篩選計劃」,至今為過萬名,40至75歲市民作大腸檢查,高風險人士會轉介作大便或內窺鏡檢查,發現超過3成人,出現大腸癌前病變,中心總監黃至生解釋,「呢啲我哋叫腺瘤,即係瘜肉中有腺體組織,完全唔理佢的話,過一段時間,會演變成癌症。」黃又指,七成大腸癌出現於接近直腸的乙狀結腸,原因不明。目前,大腸檢查可用傳統內窺鏡,或膠囊內視鏡。內窺鏡檢查,必需於醫院或專科診所內進行,檢查期間可能會出現肛門出血;而膠囊內視鏡, 只須吞服如藥丸般大小的膠囊內視鏡 ,並把影像傳送到無線接收器,最後經肛門排出體外。不過,由於這個科技比較新穎,於本港暫未被廣泛應用,但無論內窺鏡或膠囊內視鏡,檢查前皆需進食低纖餐,及服用瀉水排清糞便。根據衛生署2013年資料顯示,大腸癌已成本港頭號癌症,因此政府將於七月,推行為期3年的「大腸癌篩選檢查」先導計劃,分階段為年齡介乎61至70歲的市民,免費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想睇最新消息? 即時follow【現場-蘋果突發】fb!http://fb.com/applecitycr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