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每周專題:笑容隱藏恐懼 小丑黑暗之路 __,

小丑是歡喜笑匠,還是嚇人怪物?(設計圖片)蓬鬆的捲曲頭髮,滑稽的白臉化妝,加上又大又紅的笑臉,鮮艷的衣裝,一看他們的打扮,便立即認出是小丑。他們向來是歡樂的象徵:你會在孩童的生日會,見識過他們的表演和趣劇,或在醫院看到他們向病童分發繽紛的氣球。然而,世界各地不少人,近日報稱看到小丑四出嚇人。他們由最初在街頭遊蕩,到從暗角撲出追趕路人,甚至揮動武器作狀施襲。事件愈演愈烈,引起社會恐慌,警方也出手拘捕 ...




其他影片:>>






小丑是歡喜笑匠,還是嚇人怪物?(設計圖片)

蓬鬆的捲曲頭髮,滑稽的白臉化妝,加上又大又紅的笑臉,鮮艷的衣裝,一看他們的打扮,便立即認出是小丑。他們向來是歡樂的象徵:你會在孩童的生日會,見識過他們的表演和趣劇,或在醫院看到他們向病童分發繽紛的氣球。然而,世界各地不少人,近日報稱看到小丑四出嚇人。他們由最初在街頭遊蕩,到從暗角撲出追趕路人,甚至揮動武器作狀施襲。事件愈演愈烈,引起社會恐慌,警方也出手拘捕,呼籲停止模仿嚇人行為。帶來歡樂的小丑,像是一步一步邁進黑暗。

人們對小丑的恐懼,並非一朝一夕。小丑文化研究者雷德福(Ben Radford)表示:「小丑邪惡的一面,自古就存在。」小丑文化源遠流長,可追溯到16世紀前的中古時期,負責娛樂皇室或貴族的宮廷小丑(Court Jesters)。他們時而滑稽,懂得營造歡樂氣氛;時而陰沉,行為出奇不意。雷德福表示,這種讓人猜不透內心的特質,正是小丑恐怖之處。

現代小丑誇張的妝容及難測的舉動,亦與恐怖的本質不謀而合。研究恐懼的心理學家麥克安德魯(Frank McAndrew),形容小丑形象「含糊」:「小丑看來經常歡笑,但真的是嗎?大家永遠不知道他們下一步的舉動。」

正邪難分的兩面

小丑本來就是娛樂者,現代職業小丑的工作更專為孩童服務,如探望病童,為「壽星仔女」表演趣劇,其中快餐店吉祥物麥當勞叔叔更是家傳戶曉。不過英國一份2008年的研究指,正因為小丑固有的歡樂形象,造成強烈反差,令其陰暗對立面變得無比恐怖。

外界普遍認為,將小丑黑暗面具體化的「源頭」,是1990年的驚慄電影《小丑回魂》(It)。片中的小丑造成多宗離奇命案,將恐懼深種在觀眾心底。該部電影大受歡迎,卻令小丑擠身恐怖怪物行列。

近年芸芸陰暗題材的影視作品中,不少都將小丑角色設定為連環殺人狂,更取得空前成功,令小丑的邪惡形象放大到前所未有的景況。2008年蝙蝠俠電影中,反派「小丑」(Joker)一角瘋狂行事,狂妄高傲的性格,在電影中大放異彩;2014年美國劇集《美國怪談》,當中戴上面罩的殺人小丑,亦帶領劇集收視推向高峰。

「對很多青年而言,社交網是他們生命。」

距萬聖節還剩一周,剛好發生恐怖小丑現象,令嚇人風潮更自然而然。萬聖節本來就有喬裝嚇人的傳統,古愛爾蘭蓋爾族人會在萬聖節晚上扮成鬼怪,驅趕邪靈。現代的萬聖節夜晚,街上可以看到很多古怪的裝扮,包括恐怖小丑。

恐怖小丑並非新鮮事,但為何今次規模會空前龐大?澳洲梅鐸大學(Murdoch University)社交媒體及公關教授阿切爾(Catherine Archer)指,在小丑潮背後推波助瀾的,正是已經成為生活一部分的社交網站。她解釋:「在社交網討論此事,無疑是火上加油,一發不可收拾。」阿切爾形容,恐怖與魔性等吸引人的元素,造就現時的風氣:「對很多青年而言,社交網是他們生命。」

娛樂無罪 嚇人有理?

美國紐約警方指,近日無數的小丑嚇人事件之中,大部分都只是戴上面具嚇人的惡作劇,並不涉及暴力。惟這種嚇人行為廣受非議,更有人惡言相向,揚言要追擊小丑。網上有參與惡作劇的人辯護,稱只是為好玩而已。有份參與小丑惡作劇製作的英國網絡紅人瑪斯(Amina Maz)更挺身受訪,強調自己有道德底線:「我們不是怪物,我們只是想讓大家笑而已。」

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城市雷丁(Reading),上月底一名16歲少年在自家屋前被刺死,警方證實兇手當時頭戴小丑面具,成為不爭的殺人案。那麼,如果晚上有恐怖小丑向你走近,你如何判斷面前的是惡作劇,還是一個致命殺機?


來源 source: http://hk.on.cc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