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戲場】《1917:逆戰救兵》一鏡道盡戰爭的殘酷
採用「一鏡到尾」拍攝的《1917:逆戰救兵》剛於金球獎勇奪「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兩大獎項。電影廣受觀眾好評,於影評網站IMDB獲8.6高分,爛蕃茄新鮮度達90%。金球獎導演Sam Mendes希望以「一鏡到尾」的觀影體驗令觀眾如置身戰爭現場,他認為此拍攝手法除了令觀眾感受到旅程的移動距離之外,最重要是在情感上可以更接近兩位主角:「我希望觀眾一同踏上征途,與主角同步呼吸。」 導演做唔做到?絕對做到,長鏡頭令時間流逝顯得特別真實,觀眾如同跟主角一齊經歷戰爭苦難。(剛上映) 撰文:廖思慧
電影誕生全因導演Sam Mendes,其祖父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身形矮小不易被敵方察覺,而被委派到前線當傳令兵,經常要穿越敵我之間極危險的無人區,其英勇表現為他贏得一面嘉許勳章。導演從祖父的戰績,構想出兩名士兵為了傳令而穿越敵陣的友情故事,他強調電影是虛構,但某些情節確是取自祖父及其同伴的故事,所以劇情更有血有肉。
必須入戲院睇
「一戰」期間,德軍扮撤退令英軍跌入陷阱,兩名英軍小兵Blake(Dean-Charles Chapman飾)及Schofield(George MacKay飾)臨危受命,必須在一日內向前線將令傳達停攻口訊,若任務失敗,將有1,600英軍陣亡,包括Blake的哥哥。然後觀眾跟隨兩位小兵經歷生死,全片並無兩軍對戰場面,純用一個任務去呈現非常殘酷的戰爭現場。最欣賞深夜廢堡放燃燒彈一幕,陰影快速飛過,Schofield亦跟住奔跑,緊張感瞬間飆升,光影運用出神入化無可挑剔。
不能行差踏錯
由於採用「一鏡到尾」的攝影方法,每一場戲都必須事先設計好所有演員走位及鏡頭調度,再加上佈景、燈光及爆破特技等技術配合,導演大爆今次的準備功夫是普通電影的五倍,事先花費了足足四個月時間綵排,有時一個幾分鐘的長鏡頭,演員、攝影都不能有差錯,只要有滴泥彈到鏡頭,都要重新開始。金像攝影師Roger Deakins亦表示拍攝最難是打燈,「根本無位置可以擺放燈具,亦因為我哋依故事時序拍攝,必須喺陰天開拍,有時朝早有陽光就拍唔到改為綵排。」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