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明
中港兩地走,見盡影視百態,阿燦與港燦角色逆轉,徐大俠依舊氣定神閒。
江湖巴打
愛國•港囧• Fuxking Gap
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而且仲醒過你。
曾風靡香港橫掃大陸的港劇《大俠霍元甲》,近日淪落在「亞洲亞洲」國際台無限重播,英文配音將霍元甲變「 Fuxking Gap」,成功引起當年仲未出世,好耐冇開電視只睇網劇的新一代關注,殿堂愛國劇成功變笑劇,兩代人好大 generation gap。
與此同時,一套大陸賣座電影《港囧》,一星期便過十億人民幣票房,當中大賣特賣的便是濃烈的港味,戲內盡是香港八九十年代流行的金曲,廣東話粗口橫飛嘲笑香港人,看得大陸人好過癮。
香港美好年代,時光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當年香港人視大陸人是大陸燦,如今風水逆轉,大陸人暴發後視回歸的新香港人是港燦窮鬼。「大陸投資一個節目,以前講幾十萬,現在可說是過億,數字好得人驚。」
創造霍元甲的徐小明,時間在他身上像被定格,走上大陸,不論是三十年前的一腳泥,還是今天遍地土豪,徐小明仍然是挺起胸膛那種,強調我是大俠霍元甲愛國主義精神爆棚。
縱然大陸人都已看不起香港人,徐小明仍然堅持要中港融合,甚至香港要拋棄香港思想才能完全融入中國。
記者覺得他的愛國並不是造作,套用網語是真心大中華膠,只不過,對年輕香港人而言,愛國主義不過是統治工具,只有他仍沉醉在千里黃河水滔滔。
多得冇錢營運但又永恒長存的「亞洲亞洲」,讓舊觀眾重溫,新觀眾 O嘴的八一年名劇《大俠霍元甲》,國際台翻譯劇集加埋英文配音,霍元甲有了新朵,名叫「 Fuxking Gap」,結果迅速在網絡走紅,你估佢唔到。
八十後未必知道該劇集當年有幾紅,不要緊,網上有《 Wiki》,監製徐小明唱主題曲街知巷聞:「江山秀麗疊彩峰嶺,問我國家哪像染病,衝開血路,揮手上吧,要致力國家中興。」熱血好滾動,麗的憑此片打贏無綫,成功開拓東南亞市場,女主角米雪在泰國至今仍受歡迎,今年便在泰國接拍了一個廣告,當時改革開放初期的大陸更是一家大細追住睇的劇集。
當年霍元甲代表了香港人,香港人就是徐小明,那年代都很紅。
不過三十年後,堂堂一代大俠竟被矮化成 Fuxking Gap,記者替其不值希望徐大俠怒批幾句,但他卻發揮大俠包容精神。「咁……以前武俠片、功夫片一定都要配英文字幕啦,因為歐美外國觀眾好鍾意睇,其實重播、翻譯英文唔係壞事。」
港囧賣港味
成功的港產片,數來數去都是典型功夫片和警匪片,最近大陸賣座電影《港囧》,劇情穿插都是港式警匪片情節模式,在橫街窄巷、高樓大廈逃命奔跑。男主角以不純正廣東話粗口互相責罵:「我頂你個肺」、「你個死仆街」,開口埋口都是粗口,大陸觀眾笑得過癮,也是對香港人沒文化的普遍印象。
有大陸網民統計,電影內共播了十五首香港金曲,包括張國榮的《當年情》、《為您鍾情》,譚詠麟的《誰可改變》、盧冠廷的《一生所愛》,甚至是葉麗儀的《上海灘》,歌曲引起大陸一代人的共鳴,也正正反映他們心中香港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八九十年代。
縱橫影視五十年,徐小明回憶道:「八九十年代的確是香港影視最風光明媚的日子。以前香港靠影視音樂,內地觀眾,甚至是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觀眾,都以學廣東話為榮,欣賞香港文化,例如看港產笑片,他們會不斷模仿戲裡面的對白。若果心急睇一部戲或者演唱會,佢哋唔會等,有午夜場當晚就叫我們香港的朋友訂飛,然後一家人坐飛機,第二日早上的節目,就係飲茶食燒賣,話題係昨晚套戲點呀。」
原來以前咁威!記者也感到心噏,想當年仲有四大天王,王靖雯同鄭秀文爭最受歡迎女歌手盛況空前,現在統統被湖南衞視的歌唱節目侵蝕。
阿燦看港燦
八十年代,香港經濟發達影視起飛,香港稱呼大陸人做阿燦,徐小明七九年已返大陸拍電影,他早已體驗中港矛盾。「八一年我正式決定返大陸拍電影,八二年我開機開始拍《木棉袈裟》。」徐小明近幾年,大部分工作都在內地,經常中港兩地走,不時和大陸工作人員開拖。
徐小明回憶說:「大家工作方式未必夾,要經過好長時間的磨合,其他劇組也經常有這些情況發生。香港人會覺得:『乜你咁蠢㗎?行快兩步』雙方語言不同,佢哋又聽不慣廣東話,大陸人就會有反感,甚至由反感演變成矛盾,劇組內互相打交。」
三十年後,反過來大陸變成全球力谷票房的地方,徐小明說:「大陸籌集一個節目,易如反掌,以前講幾十萬現在可說是過億,數字好得人驚。無論你的題材、節奏、演員,都傾斜於大陸的發展,自然放棄香港市場,既然放棄香港市場,你仲如何要求在香港會有高票房?在大陸收十億八億票房,在香港只收幾十萬。
「現在香港的電影人,九成也回大陸發展,你以前話大陸人係阿燦,而家有部分財大氣粗的人,掉轉頭說香港人是港燦。」徐小明控制着自己情緒,以大俠霍元甲聲線,平靜地表達幾十年來中港身份如何逆轉。
附匪影人
但還是有點酸味,特別是提到內地近年港星都返大陸發展,風頭勁到可當上政協,九月三日閱兵儀式,大批藝人微博洗版 post敬禮的大頭照,忽然愛國肉麻兼骨痺。
徐小明早在三十六年前便北上發展,他說:「大陸電影市場,好多人會覺得沒有生意賺不到錢,問點解我要回去大陸呢?我們第一批人回去大陸,都被視為開荒牛、爛頭卒,傻仔來的。」
返大陸發展的代價,便是失去當年台灣賣座市場,徐小明說台灣市場可佔電影收入三分之一,他憶起當年因中港台三地走而被台灣封殺,自己因愛國付出代價。「我被當時的台灣新聞局打壓的,當時就是我剛剛拍《木棉袈裟》,大概一九八二年,台灣稱我作『附匪影人』,他們稱共產黨為共匪,不准入境,除非寫認罪書,但我一直不肯寫。」
明明台灣是大市場,相反大陸卻無資源拍攝,徐小明仍偏偏執意返大陸,就是因為心中有中國河山,希望電影也有真實的中國河山。「我們睇咗幾十年香港電影,拍武林大會唔係去飛鵝嶺拍,就係去白頭山(白石)、大埔林村一帶,冇其他景。當時大陸雖然冇錢給你,沒有器材,也沒有人才配合,但中國地大物博,有壯觀景色,香港一輩子都冇的。」
娶大陸妹嫁大陸佬
大台花旦小生個個北上搵人仔,香港早已無明星,但大陸人口那麼多,連陳偉霆都可以在大陸紅得發紫,成為少女的「小鮮肉」,其實是否撞手神?徐小明也有他一套看法。
徐小明說:「香港人真係好機靈,適應變化能力強,但現在機靈對手非常多,內地人才不亞於香港,首先我們要『接地氣』,內地有經驗的人才要交流和合作。」什麼叫接地氣?記者理解他的意思,就是要把自己徹底變成大陸人,有大陸人想法,甚至娶個大陸妹或嫁個大陸佬日夜融合,這就能成功。
難怪 Angelababy嫁黃曉明、劉凱威娶楊冪,這才能真正走紅,完全體現中港大融合的優勢。不過,當香港人徹底融入大陸,那就不是香港人了吧?
對此,徐小明說香港人仍保存碩果僅存的幾項內在基因:「香港人優勢是有國際視野,海外發行,處理劇本的節奏,導演人才仍然是高水準。香港人創意、 marketing武術指導,這幾方面我們仍然十分優勝。」
但他也不忘說,影視是一條產業鏈,由編審到發行以至如何配合互聯網發展,香港明顯已裹足不前。
看似很悲,無可否認香港市道和影視業陷入低谷,眾人悲觀,徐小明依然保持大俠樂觀精神,表示仍然有得救。
六月時亞視不獲續牌,他曾打算與朋友合組財團收購及創新亞視,最後價錢談不攏,徐小明說亞視還有希望。他說:「大家應該要回想,大陸人口一向多,當年沒有大陸電影市場的時候,香港是怎樣生存的?而家好多電影人、導演或者編劇,可能遺忘了。」
但望向前路香港將來,一方被大陸人喻為港囧,一方自踩成 Fuxking Gap,該如何選擇,或者有沒有第三條路突圍,就如霍元甲的歌詞,衝開血路,揮手上吧。
撰文:陳慧瑩
攝影:韋平
攝錄:王晴
news@nextmedia.com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