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教育局派$13億 揭「野雞」治療師入侵校園 [壹週刊 - 1390] __,M1,

現今學子背負沉重的學業壓力,課餘時間都被功課、補習班、興趣班填滿。社會哪有預留空間,讓學生自主規劃人生?新聞追擊教育局派$13億 揭「野雞」治療師入侵校園上個學年多名學生因不堪壓力而輕生,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曾建議向每間學校派$5,000特別津貼,資助學校搞活動。兩週前又歸咎於學生未及早做好「生涯規劃」,以致受壓就「頂唔順」,後來澄清冇講過自殺同生涯規劃有直接關係。一日有這樣無承擔的局長,一日有這樣不 ...


現今學子背負沉重的學業壓力,課餘時間都被功課、補習班、興趣班填滿。社會哪有預留空間,讓學生自主規劃人生?

新聞追擊

教育局派$13億 揭「野雞」治療師入侵校園

上個學年多名學生因不堪壓力而輕生,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曾建議向每間學校派$5,000特別津貼,資助學校搞活動。兩週前又歸咎於學生未及早做好「生涯規劃」,以致受壓就「頂唔順」,後來澄清冇講過自殺同生涯規劃有直接關係。

一日有這樣無承擔的局長,一日有這樣不濟的教育制度。香港推行融合教育近二十年,即讓患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等有特殊教育需要(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簡稱 SEN)學童,能在主流學校接受教育,由教育局向學校發放津貼,支援此類學生,上學年共撥出逾十三億元。政策原意是好,但原來教育局對學校如何運用撥款全無指引。學校在未能提供部分專門的支援下,惟有選擇購買坊間服務。本刊調查發現,有聲稱遊戲治療師的人士開辦「野雞」心理輔導課程,更安排無經驗的學員入校園做「實習」,輔導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有學員事後向記者表示非常內疚。

教育局只懂用納稅人的錢,但解決不到問題,不但令有需要學生得不到適當支援,而延誤治療,亦令其他家長擔心全體學生學習進度受阻。最終受害的,都是莘莘學子。

有學員指,他們實習的學校包括黃大仙博智小學。王珮珊曾要求他們實習時避免與服務機構的人員接觸,「佢叫我唔使接收學校嘅嘢,如果有老師或社工想同我講嘢,就叫佢哋同學會嘅 supervisor講。」

只是上過約二十堂心理輔導課程的學員 Jane(化名),早前被機構委派到小學帶「社交技巧小組」,一個人負責七個二、三年級學生,她說起仍於心有愧,由如何做準備,以至對學員的背景完全不知,全程「柴娃娃」,上足六堂,「我唔知點應付呢啲孩子!」 Jane估計那些學生有情緒問題,部分有過度活躍症,「有個喺課室係咁跑,有個動不動就一拳打埋去,有個成日㩒燈掣,我要處理佢嘅同時,另外六個學生點呢?」 Jane本來自行預備了幾個社交情景遊戲,不過班上情況失控,遊戲難以進行,「派一個冇經驗嘅人去處理啲有嚴重需要嘅孩子,仲要冇 supervisor喺度睇住,又冇助手,根本好難帶。」

她的同學 Kelly(化名)亦有類似經歷,她則被派到一間社區中心帶「遊戲治療親子工作坊」,對象是自閉症小孩及家長,共約三十人。「自閉症小朋友應該玩咩遊戲、點樣去帶,全部都係自己上網搵。」但參加者完全不肯聽 Kelly的指示,自己有自己玩,有些甚至瞓覺。「我哋又好慌亂,家長又覺得好愕然,你派啲咩人嚟同我玩。完咗第一堂,自己都覺得好大問題。」她坦言壓力甚大,擔心好心做壞事:「我係幫到佢,定誤導咗佢?」

返教會當上堂

Jane本身是家長,她的兒子,屬於懷疑自閉症( Suspected Autism),在成長中都遇到諸多困難,故她期望學識專業輔導技巧,助人自助。她上網搜尋,得知有個叫「香港兒童青少年心理學會」的組織開辦「兒童心理輔導員(心理)專業證書/文憑課程」,一期約半年、現時學費達三萬九千八百元,課程導師王珮珊( Sky)聲稱在中大任教,以為是信心保證,但其後發現只是短期擔任中大專業進修學院的兼任導師。上完第一堂還有滿腦子疑問,這個課程竟然連固定的課室都無,每組兩至三名學員,每星期跟王珮珊在中大或城大的公共空間「上堂」。 Kelly引述王珮珊當時的解釋指,遊戲治療有部分是讓孩子接觸自然,故從環境取材做勞作。

課程標榜「師徒制」、「體驗式」,原來上堂首先是畫畫,叫學員分享感受,並嘗試演繹其他學員的心情,之後是角色扮演,幾個學員輪流扮家長、小朋友及輔導員,「佢不斷問番我哋:『你覺得點呀?』成日叫我哋投入,但我哋根本投入唔到。我哋扮完,佢又冇講過點 apply落小朋友度。」理論呢?「半個鐘頭就講晒,輕輕鬆鬆,講故事咁。」其餘就靠學員睇書、上網自學。另一學員 Kate(化名)猶記得,有一堂的主題關於青少年溝通輔導,她們被帶到一間教會參加福音聚會,聽台上的人唱詩歌、講見證,「佢話係體驗式課堂,叫我哋去領受,信任佢。」

王珮珊早於一三年就開始任教遊戲治療有關的輔導課程,不過她至今仍未有英國遊戲治療協會( Play Therapy UK,簡稱 PTUK)認可遊戲治療的督導員資格。

王珮珊曾經向記者展示「遊戲治療」會用到的玩具,包括布偶、動物公仔、帽子和面具等。

入侵中小學

王珮珊的丈夫楊惠平週日出席啟光堂的團契活動,記者表明身份向他查詢,但他關門拒絕回應提問。

學習無得着,不但學員時間及「荷包」受損,最大問題是根本未能「領受」到輔導技巧的一批學員,竟被王珮珊安排到不同的學校、社福機構「實習」,單人匹馬上陣輔導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學員爆料指她們所到的學校包括黃大仙天主教博智小學、粉嶺官立小學及沙田名校沙田培英中學。亦有非政府組織,包括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石硤尾會所( YMCA)、循道衞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天水圍家庭成長軒等。學員 Kate指實習期間遇到問題曾向王珮珊求助,「佢話 supervision嘅時間傾啦。」但所指的「 supervision」,原來是在 Starbucks、大家樂等地點約見學員。王珮珊都會花很多時間問學員的生活近況,因為「一家人要互相 support」,「佢收我哋一千蚊一個鐘,但督導期間又會餵吓佢幾歲嘅女食飯。」

黃大仙天主教博智小學的沈燕菊校長以未得辦學團體同意為由,拒絕接受正式的訪問,但她指校方知悉並同意該學會派學員到校實習,她認為過程「 no harm(沒有害處)」。她指項目是經公開招標,金額不便透露,只說有時會按政府規定價低者得。即使活動未能達到治療的效用,她認為至少讓孩子有空間玩,有宣洩情緒的渠道,而實習期間有錄影,有家長投訴就拿出來,否則一年後銷毀。校長否認有問題,學員 Jane慨嘆:「我哋接觸過嘅孩子同佢哋嘅家人咁信任我哋,但我哋係咪用錯咗方法?有冇耽誤佢哋嘅時間?」其他有使用該學會服務的學校及機構,暫未有回覆。

食兩家茶禮

事實上,學員到校實習並無收取任何薪金,學校繳付的費用,估計已全數落入「香港兒童青少年心理學會」的口袋。這個學會是王珮珊於一三年與丈夫楊惠平一同成立,推出兒童心理輔導課程,內容圍繞遊戲治療。學會的網頁報稱,會址位於沙田都會廣場一個單位,但記者到該處發現是一個基督教教會啟光堂的會址。啟光堂的董事之一、正是王的丈夫楊惠平,他現時在中大修讀神學。有學員透露,兩人會透過教會網絡,即朋友搭朋友拉客。

王珮珊一邊收學員學費,一邊向學校、社福機構收錢,再安排學員到機構實習,食兩家茶禮。以每年約收十名學員推算,她三年來收的學費連督導費,估計超過一百二十萬元。兩年前,她以三百二十六萬元買入沙田第一城一個單位。事實上,愈來愈多學員發現她問題多多而作出投訴,她近日被英國遊戲治療協會( Play Therapy UK,簡稱 PTUK)暫停會員資格( under suspension)。無獨有偶,洋名 Sky Wong的她,在另一網站改稱自己為 Sky Chan。然而記者放蛇報名,發現她繼續收生,不過只收舊生介紹,非常小心。記者稱是某位舊生介紹,接電話人士反問記者是否知該舊生的全名及工作,再要求記者:「你用 Facebook inbox你嘅資料俾我哋啦。」就以上問題,記者本週日往學會會址找到王珮珊的丈夫楊惠平,楊拒絕回應查詢。記者再以電郵及 WhatsApp向王珮珊查詢,亦未獲回應。

Kelly本身對兒童心理學有興趣,成為人母後更有決心進修,一次上網搜尋發現香港兒童青少年心理學會的心理輔導課程,查詢後得知負責導師在中大任教,她不虞有詐,隨即付款報讀。

王珮珊(上行中間)曾為早期的學員舉辦畢業典禮,同日頒發證書。該課程標榜畢業生可申請成為 PTUK的「會員」,其實他們只有「 Associate Member」的資格,基本上無讀任何課程、俾錢 PTUK都做到。

政府無王管

王珮珊會以小組形式與學員在中大鄭裕彤樓的公共空間上課。有學員上了幾堂,基本輔導知識都欠奉,就被王派到學校幫手做輔導,聲稱可以計實習時數。

教育局九七年推行融合教育,而公營學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上學年錄得近四萬人,較嚴重的學生每人可獲最多二萬七千多元的津貼,每間學校每年可獲得的津貼上限約為一百五十八萬元,去年政府撥出的支援津貼一共十三億元。不過,教育局齋派錢,津貼如何使用全由學校決定,教育局亦沒有指引。這亦令社會上衍生不少三教九流的機構混水摸魚。一直跟進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教協非專職理事張珉聰指,學校未能兼顧到專門的需要,便會外購服務,如何挑選主要靠口碑:「靠事後發問卷,或者問番家長、學生,睇吓佢上堂、社交有冇進步。」有時服務不理想,都會忍受至合約結束。

正推動特殊教育政策立法的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大多數學校並無專職教師負責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事務,難以做好支援工作,他建議政府設定恒常撥款,資助所有學校設立融合教育統籌主任職位,在學生、家長、教師及專業人士之間做協調,統籌及管理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支援服務。張超雄指,市場需求不斷增加,但相應的服務卻增長緩慢,經常供不應求,「有啲 NGOs做得好,就大排長龍,有啲連隊都冇得排。」至於其他形形色色的服務,學校、家長在驗證機構或導師的資歷都遇到困難,他認為政府應盡快定立機制,處理治療師的牌照規管。

正規訓練須臨場督導

「心理輔導」在法律上並無明確定義,容易與臨床心理學混淆。香港大學心理學系講師(臨床實習)、香港心理學會會長徐佩宏指,臨床心理學訓練對知識、技巧、態度都非常注重,以港大兩年制的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為例,學生除了要通過學術要求,還須到五個地方實習,主要是公營機構、政府部門、志願機構,那些機構有駐場的臨床心理學家擔任實習生的「師傅」,去統籌、監察實習生處理的個案,與醫生、律師的實習模式相似。徐解釋,經驗不多的實習生在接見個案時,往往需要師傅及時提點或糾正,「過程裡面,好多嘢發生得好快, trainee有太多嘢兼顧,有時有甩漏佢自己都唔知,如果冇人話番俾佢知,佢就學唔到咩係正確方法。」

撰文:吳婉英

攝影:胡智堅、葉漢華

資料:資料組

news@nextdigital.com.hk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