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黎智英在最後一期實體版中寫道,自己在過去十年曾一直悲觀看待這盤傳媒事業:
「這種大勢已去沉重的信念也把我們的報紙變成艘沉船,我們在沉船心態下經營,有乜唔死!......但是世事無絕對,為何要接受宿命做縮頭烏龜!不,我們要逆轉思維,挑戰時代的改變,以新的做法、新的思維、新的面貌重振《蘋果日報》。」
重掌集團非執行主席之位的肥佬黎,以《華盛頓郵報》作榜樣,認定會員訂閱制才是傳媒出路。負責帶領沉船重新揚帆的,是壹傳媒集團行政總裁張劍虹。重新出發,他說《蘋果》在這條路上將一往無前:「我哋冇backup plan,唔會返轉頭。」
記者 關冠麒
壹傳媒被廣告商封殺雖是老生常談,但打開年報,才驚覺其嚴重程度:對比2015年度,去年度的總廣告收益大跌$11.7億,只剩約$9.8億。當中除政治因素,大量市場份額亦早已被Google和facebook等巨企所佔據。這樣的背景下,公司多番摺書、裁員、搞外判,甚至曾試圖將賣盤,嘗試節流。
在風雨中,張劍虹於17年年尾獲任命為CEO。作為三十多年傳媒人,他看到公司陷入無止境的旋渦,「廣告一路跌,一路要慳錢,一路慳錢,質量就越嚟越唔好,咁咪惡性循環囉?」同期回到公司的黎智英,向管理層提出要研究「會員訂閱制」作為救亡方向,「其實17年已經開始有講,但嗰陣初步啲,係咪做個無廣告版本畀人訂閱呢?」
但要扭轉惡性循環,制止新聞質素下滑,公司最終決定要做得更大膽-直接將內容變成「會員限定」。「大家知道我要收錢喇,咁你同免費傳媒有咩唔同?點解要畀錢你呢?」張劍虹認為,做好內容正正是關鍵。早在會員登記正式開始前,《蘋果》已著手投放資源於編採工作中:何志平美國審訊、特金會等港人關心的海外新聞,記者親身直擊;甚至拜訪歐洲多國探討安樂死、遠赴北極看港人科研基地,為好故事公司都捨得使錢;而每組除了日常新聞,亦要定期出品獨家專題故事;港聞編採人手亦增至近年高峰,「有直擊嘅,我哋盡量飛過去;調查報道,我哋會繼續做多啲;人物故仔,做得深入啲,跟耐啲,鏡頭豐富啲.....我唔信香港人對於好嘅嘢appreciate唔到」。
實際上,這些「做好內容」的方法,對於壹傳媒絕非新事。做過第二任老總的張劍虹很清楚,在高峰時期,人物訪問與受訪者共處三日是基本,甚至坐頭等跟蹤富豪亦屬等閒,「只係回歸基本步.....喺財政容許嘅情況下,我哋就會揼好多錢落去做新聞,呢樣係成個集團嘅文化」。
坊間不少人批評,壹傳媒行訂閱制是自毀長城,親手放棄每月合共21億瀏覽人次的潛在力量。張劍虹指出,在訂閱制下廣告減少無可避免,但並不代表公司徹底退守廣告市場:「我哋訂閱後,就唔使成日去撳走騷擾性嘅廣告...但我哋會做個數據分析,我哋會清楚訂戶閱讀習慣,咁我哋畀廣告嘅targeting會做得好好多。」他期望廣告價錢可藉此上調,從而增加廣告收入。
香港《蘋果》實行會員制兩周,免費訂閱人數已突破260萬人,張劍虹對這個數字感到驚喜。但對比原先香港、美加每月合共700萬的獨立非重返用戶人數,已大減超過一半,將來正式收費之時,很可能大大削弱《蘋果》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呢樣嘢都係我哋諗得好多,同埋掙扎好大嘅一個問題。」但張劍虹指出,實行會員制暫時未令點擊率明率下降:「我哋個影響力仲存在。」
張劍虹指,港人過去一直善待《蘋果》,全因其追求民主、不畏強權、敢於踢爆的獨特性。而梁振英近來天天在面書數廣告,更令港人「叮」一聲,警覺《蘋果》需要支持:「(吳文遠)嗰個頭版廣告,我哋賣多咗8,000紙,而家仲有人問有冇剩。」因此,雖然實際價格未有定案,但他希望訂閱費不會太高,令更多人可以支持,同時有關民主自由等涉及重大公眾利益的新聞,亦會考慮盡量對外開外,維持影響力。
除了民主自由,「八卦」作為《蘋果》核心價值之一,相信很少人有異議。僅憑「安心事件」,就一口氣令會員人數大增40萬,比起派錢遊戲「動腦Q」帶來十多萬會員的效果還要大得多。但八卦能否變成畀錢動力,恐怕有一定隱憂。根據路透新聞研究院2017年的數碼媒體報告,雖然近6成《蘋果》香港讀者認為它是香港最佳娛樂平台,但就全球讀者而言,僅23%會為娛樂新聞付費。張劍虹無法確定這批讀者能轉化為付費用戶,「但始終《蘋果》咁耐以嚟都係大眾化刊物,我哋最高峰賣40萬份時,啲人都係畀緊錢架」,將來會繼續做一個全面的新聞平台,「樣樣都會有」。
張劍虹表示,《蘋果》傾向以劃一價收費,但會考慮讓非付費會員每月免費試讀一定數量文章。和《飲食男女》則會另收訂閱費,期望創造各自的生存空間。張稱《蘋果》對付費會員數並沒有設定目標,但他認為若有7、80萬人願意留低,會是很好的數字:「希望唔會一開波得幾萬訂戶,咁點搞?」若真的反應慘淡,會否有後路?「冇傾過呢樣嘢,我覺得唔會唔掂...唔會返轉頭㗎喇。」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