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掃呢頁CODE去手機
請LIKE FACEBOOK“新專頁”THANKS!
鍾意我? D 熱爆文章嗎?
即刻“讚”接收更多熱爆?!
唔要再顯示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有種創業叫失敗 [壹週刊 - 1370 - 財經] __,M1,

搞startup絕非易事,一個錯誤決定,隨時gameover。(設計圖片)壹起創有種創業叫失敗經常見到不少startup獲得以千萬計的投資,一定以為startup好易做,由寂寂無聞做到人所共知,可能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在愛好報喜不報憂的環境中,多如繁星的失敗個案,其實更加有參考價值,因為成功之路可能人人不同,但失敗的原因,其實大同小異,無論已經是startup,抑或準備做startup,都值得留意 ...


搞 startup絕非易事,一個錯誤決定,隨時 game over。(設計圖片)

壹起創

有種創業叫失敗

經常見到不少 startup獲得以千萬計的投資,一定以為 startup好易做,由寂寂無聞做到人所共知,可能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在愛好報喜不報憂的環境中,多如繁星的失敗個案,其實更加有參考價值,因為成功之路可能人人不同,但失敗的原因,其實大同小異,無論已經是 startup,抑或準備做 startup,都值得留意。

死亡原因:誤墮法網 實錄例子: Flytenow

搞 startup,就是要打破傳統,顛覆世界,眼見 Uber、 AirBnB及 facebook等,各自開創一片新天地,之不過,任你將世界改變,但法律就未必可以跟你同步改變,一不小心,法律就會成為絆腳石,將 startup化為烏有。

被稱為飛行版 Uber的 Flytenow,其意念相當簡單,就是「搭順風飛機」,創辦 Flytenow的 Matt Voska認為,私人飛機的飛行成本太高,如果大家都有相同目的地,就可以有人一齊分擔,減低成本費用,看來是個雙贏的玩法。之不過,根據美國聯邦航空局( FAA)規定,私人機師不可向乘客收取費用,而 Flytenow就認為乘客只向 Flytenow付費,並未直接向機師付費,所以認為所提供的服務是合法,情況就有如 Uber,可惜, Flytenow並無 Uber般「幸運」,最後被法院裁定 FAA勝訴,結果 Flytenow在成立兩年後,於上年正式關閉。

創辦人 Matt Voska(左)自小被父親影響,愛上飛行,並決定成立 Flytenow。

自言打造航空界 Uber的 Flytenow,就算幾有諗頭,最後都被法院裁定 FAA勝訴, Flytenow無奈結束。

Flytenow的原意是讓有共同目的地的乘客,可以廉價乘搭私人飛機,為機師和乘客慳回不少費用。

死亡原因:忽視市場需求 實錄例子: Lumos

這家於 2014年成立的 startup,目標是打造一個智能家居,招牌產品就是 Lumos Switcher,可以將溫度、濕度、光度及用電量數據收集,甚至具有學習功能,然後達成智能家居,例如可自動調校冷氣溫度、開關室內燈光,以及遙控家電開關。聽落的確好理想,而且開發團隊亦非常有效率,在成立四個月後,就已經可以將 Lumos Switcher推出市面,但結果在 2015年 6月,公司正式關門大吉。

歸根結底,就是 Lumos對智能家居市場缺乏認識,雖然 Lumos團隊是來自印度最出色的科技學院 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講技術,的確無得輸,但在市場上,卻是輸得一敗塗地,因為對一般用家來講, Lumos Switcher與市面上其他的智能家居產品,其實沒有太大分別,所以銷量慘不忍睹,完全是高估自己能力及沒有做好市場調查的典型例子。

在智能家居產品眾多的市場下, Lumos未有清楚了解市場環境便貿然創業,其結果值得一眾 startup警惕。

可以利用手機遙控及監測家居電器,雖然意念不俗,但未見突出,亦是其失敗原因之一。

死亡原因:偏離正軌 實錄例子: Fab.com

售賣設計師時裝及飾物的 Fab.com,在 2011年 6月面世,由於以快閃形式及市價三折發售,加上可在社交媒體分享,集零售與社交於一身,迅速吸引大量用戶, 5個月後用戶數目已經超過 100萬,增長速度比當年的 facebook、 Twitter更快,一年後用戶數目衝破 1,400萬,成立六個月後更獲得 2,000萬美元投資, 2013年 6月已募集到 1億 5千萬美元,公司估價更一度高達 10億美元,吸金能力令其更加火紅。

可惜,有錢就任性,於是乎,團隊進行瘋狂的燒錢活動,例如採用電視廣告及過度擴張海外市場,加重營運成本之餘,團隊亦將重點由顧客消費感受,逐漸轉移到擴張上,不斷進行收購,埋下日後失敗的伏線。

其中最致命的,是 Fab.com推出自家品牌,由於要承受庫存壓力,與當初跟設計師合作的「先落單、後訂貨」做法不同,加重營運成本,兼且將原本的快閃形式暫停,令賴以起家的吸引力不再,屋漏兼逢連夜雨,就連送貨時間亦出現問題,部分用戶要等幾個星期先收到貨,令不少擁躉大為不滿,最終引致 Fab.com價值大幅下滑,最後於上年被幫助創業公司設計及製造硬件產品的 PCH公司,以「賤價」 1,500萬美元收購,未知能否創造另一個 Fab.com神話。

Fab.com以售賣不同設計師的服裝及飾物為主,可惜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Fab.com創辦人 Jason Goldberg本來經營同志社交網站,後來才轉型為 Fab.com。

撰文:劉耀祥

攝影:鄭樹清

ed_bn@nextdigital.com.hk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