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讓情緒和需要有一個出口》 [壹週刊 - 1460 - 生活] __,M1,

媽媽週記《讓情緒和需要有一個出口》上回提到,我帶女兒吇媃到朋友家中作客,因已到了朋友兒子洋洋要就寢的時間故我們須離開,吇媃因不想離開而展開說服我的攻勢 ...






媽媽週記

《讓情緒和需要有一個出口》

上回提到,我帶女兒吇媃到朋友家中作客,因已到了朋友兒子洋洋要就寢的時間故我們須離開,吇媃因不想離開而展開說服我的攻勢,我就逐一回應她的想法。

她說到:「我細聲啲玩咪得囉!」

我回應道:「你講得啱,只要保持細細聲玩,應該唔會嘈到洋洋瞓覺。不過即使解決咗噪音問題,你繼續玩亦可能令洋洋心思思想繼續玩,而瞓得唔好㗎。」

這道理說完後,女兒停頓默不作聲。從女兒的表情神態,我估計她是接受我的說法,但是因自己心裡很想繼續玩的渴望仍在,以致當刻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我們成人也會碰到上述的心理狀況。當我們滿心期望一件事,而現實卻無法實現時,即使當中理由有多充分,心裡還是會感到失望。

不同的是,成人多數能自行對失望的情緒進行調適。例如,當我們滿心歡喜到外地旅行,並期待已久到某一著名的景點,到達後發現該景點因天雨關係暫停開放,我們當場一定大感失望。而作為大腦發展成熟,具備豐富生活經驗的成人,我們多數能在短時間內,自我調適失望心情,並化諸其他實際行動。

「唔緊要,我記得明日天氣晴朗,可以明日再嚟!」

「唔緊要,我記得附近都有好嘢玩,我哋轉場喇!」

而小孩呢,因大腦中處理思考分析及情緒控制的部分仍未發展成熟,加上生活的經驗仍然比較單薄,小孩們有時會未能做到自我調適,替自己找出口。

所以在那電光火石間,當我相信女兒其實是接受我所說的理由後,我不會不斷說教講道理,也不會強行拉她走,也不會就這樣呆待在這裡,否則會引起更強烈的情緒。我的做法是,為她安排一個調適的出口。

「唔,媽媽知道你好想繼續同洋洋玩,只係可惜呢一刻洋洋要瞓覺,咁媽媽有個提議,不如我哋依家返屋企揀一件想帶俾洋洋玩嘅玩具,明日朝早我哋打電話俾洋洋,睇吓洋洋得唔得閒再一齊玩?」

並聲色俱備地演繹打電話的情形:「喂?洋洋呀?我有一件好好玩嘅玩具呀,我帶嚟你屋企一齊玩好唔好呀?」

說畢,女兒臉上展露笑容,重述了我的說話跟我確認後,就心甘情願跟我回家去了。(當然說了的話,回家後果真要做啊。)

我上述的回應,其實包括了同理感受( Acknowledge the child's feelings and wants),澄清情況( Communicate the limit)及提供建議( Target acceptable alternatives)三個步驟,這一個做法可以「協助女兒調適情緒及尋找出口」。

此舉與「唔得呀,一定要走喇,我去買雪糕俾你食啦」的做法不同,前者是協助小孩找方法合理地正視自己的情緒及需要,後者卻是讓小孩忽視自己當下的情緒及需要,並接受由另一事件轉移視線。

我相信情緒及需要得到正視,才得到解決;反之,那些情緒及需要將一直在心裡,日後以其他不同方式再次呈現。最快速直接的一個呈現是,當小孩受引誘,接受離開去吃雪糕後,吃完雪糕卻立即大哭:「我要返番去玩!」噢,哀哉!





Natalie Ho

Facebook專頁《玩樂才是正經事》創辦人,家庭教育及輔導社工,親職教育講座主講接近一百場。相信世界和平始於家庭和平,所以竭力與家長分享兒童心理發展和親子溝通的知識,渴望我們這一新世代的父母能捨棄打罵,和平育兒。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