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Solve for Tomorrow到科技興國 [壹週刊 - 1443] __,M1,

經世濟民SolveforTomorrow到科技興國人類文明過去百多年來,無論是經濟發展抑或其他社會政治變遷,科技進步肯定是最大單一因素。這個世紀初跑出 ...






經世濟民

Solve for Tomorrow到科技興國

人類文明過去百多年來,無論是經濟發展抑或其他社會政治變遷,科技進步肯定是最大單一因素。這個世紀初跑出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以及兩戰期間到冷戰雄據一方的蘇維埃,說到底,最大的競爭關鍵,就是科技。

國家領導人心目中,科技的領先優勢,甚至比經濟發展更重要;反正經濟發展不是零和遊戲,也可以從後趕上,但科技卻是一個 winner takes all的競賽,只有第一,沒有第二。雖然明知科技的博弈是 high stakes game,可是不參與這場比賽,就注定是要繼續扮演被動的角色,沒有討價還價的籌碼。

在一定程度上,今天的中國已經自視為取代了蘇維埃,成為「第二世界」( Second World)的領導,所以科技發展,也是今後極為重要的國策。換句話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下,經濟發展卻只是科技進步帶來的其中一個產物。就算摒棄過時的冷戰思維,傾一國之力全力發展科技,就好似上世紀初的教育普及化運動一樣,是時代的思維共識。所以在往後日子,這個城市各種沾點邊與科技有關的公共政治,亦應作如是觀。

話說回頭,大概十年前,由奧巴馬政府開始,便倡議要強化科技數理教育,而且要由中、小學開始。近年,還加上了 arts的元素,將 STEM,擴充成 STEAM。但最諷刺是,教育這個環節,本身的結構和程序,卻沒有因為科技進步而帶來多少改善,繼續因循工業經濟的思維運作,將學生當作倒模大量生產的製品。

不過,不少創科企業的元祖,如 Bill Gates、 Steve Jobs、甚至這一代的 Mark Zuckerberg,是輟學創業成功的代表人物,但也有像 Larry Page和 Sergey Brin在校院中得到啟發的例子。他們的共通之處,不是教育,而是創業者背後那份嘗試的精神。所以政府煞有介事地倡議「青年共享空間」,說穿了就是在土地主導的慣性思維下的盡力嘗試。可能有人會認為港官眼界仍然停留在撥款撥地修改課程等表面功夫,但平情而談科技的躍進或多或少有點偶發性的意味,以人才培訓為例,要是全民 STEAM教育,最終結果如何,大家心裡有數。

究竟私人企業又如何去建立 talent pool?剛過去的這個月,國泰和數碼通都分別搞了 Hackathon比賽;讓參賽者在 24小時內,由零開始開發應用程式解決問題。這種形式的比賽,在美國其實已經是創科生態圈的一部分。

Hackathon的對象,是已經掌握了一定技能的年輕人團隊。假如要將科技學習再普及至中學生層面,或者要像 Samsung多年舉辦的 Solve for Tomorrow般,在比賽之餘還安排工作坊和導師,讓參與者有全面的學習體驗。事實上,科技創新離不開發現問題癥結,然後思考和測試解決方法。像 2017年的 Solve for Tomorrow,關注焦點就是如何以科技協助輪椅使用者,達到傷健共融的社會價值;這個課題單在香港影響的人數,數以十萬計,在世界各地人數更是數以千萬計,是大題目。

促進科技發展推陳出新,歸根結底是要建立個全民學習的社會;私營企業不少經驗有值得政府借鏡之處,甚至乎索性將這份工作交給企業,或會事半功倍。

李兆富,筆名利世民,時事評論作家、出版人。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