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開徵資產增值稅多此一舉 [壹週刊 - 1459 - 財經] __,M1,

壹計就明開徵資產增值稅多此一舉自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樓市依然熾熱,為了壓抑樓價,早前有人倡議開徵資產增值稅,更有人說可改善貧富懸殊云云。適逢政府新一份 ...






壹計就明

開徵資產增值稅多此一舉

自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樓市依然熾熱,為了壓抑樓價,早前有人倡議開徵資產增值稅,更有人說可改善貧富懸殊云云。適逢政府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展開諮詢,有政黨舊調重彈,彷彿是靈丹妙藥能一下子把問題解決

究竟什麼是資產增值稅?顧名思義,就是當出售資產獲得利潤後,從中抽取某個百分比作稅款。世上不少地方設有此稅,以英國為例,假設你今天以 100萬鎊購入一個非自用住宅物業,若干年後以 150萬鎊賣出,撇除所有減免不說,簡單地將差價乘以目前最高稅率 28%,稅款就是 14萬鎊。其他資產如股票、珠寶、油畫、古董、錢幣和郵票等售後所得均要徵稅,最高率稅是 20%。

資產增值稅

殺錯良民

若資產增值稅旨在針對樓市炒風,姑勿論在辣招下還剩多少炒家,目前的稅制已經向他們徵收利得稅。根據《稅務條例》,任何人(不論港人與否)在香港經營生意從而獲得利潤,只要收入來自本地,除出售資本資產外均須課繳利得稅。炒家視物業為商品炒賣,明顯不是資本投資,而是生意性質的投機活動,符合稅例中課稅要求。因此,倡議靠資產增值稅來遏止炒風是多此一舉。

坊間有一說法,賺了錢,就要交稅;賺得愈多,應該交得愈多。看似天經地義,但不要忘記,樓市今天之所以熾熱難擋,都是多年來的高地價政策,以及土地供應不足造成,政府難辭其咎。為壓抑樓市推出辣招,當市民置業時鑿一筆,其實已經很對不住我們,若還要開徵資產增值稅,連賣樓的利潤也不肯放過,這樣全方位向用家開刀,於情於理也說不過吧?

開徵新稅兩個結果

倘若政府開徵資產增值稅,預期樓價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但結果卻是一致地壞透。第一個是樓價進一步攀升。由於辣招關係,已令不少二手業主惜售手頭物業,因擔心賣出後,將來再想購買就很難。所以,物業二手市場自辣招推出以來,交投量已萎縮不少。按土地註冊處的統計,未推辣招前如 2008年,住宅樓宇二手買賣有 84,885宗,自 2009年多次推出辣招後, 2017年只有 42,946宗,跌幅達 49%。若果開徵資產增值稅,可以預期業主更加惜售物業,二手盤源進一步減少。即使政府近年不斷增加土地供應,未來 3至 4年一手私樓供應可達 9.7萬伙,但香港人口不斷膨脹,置業需求不減下,樓價易升難跌。

第二個是樓價急跌。資產增值稅勢必改變香港的投資環境。投資者(特別是外資)決定在一地投資與否,稅負是極為重要的考慮因素,貿然開徵資產增值稅,投資意慾肯定大減。或許有人說,為減少影響,大可只向住宅物業徵稅,甚至所有自住物業買賣均免稅,以避免影響用家。可是,世上所有資產的價值都是取決於二手價,若售後利潤突然沒有了一大截,你是業主如何選擇?當然是趁法例未生效前急急沽售,到時樓價大跌不是夢。不是很好嗎?回到最基本問題,當資產從高位急跌,你還敢去承接?君不見 03年沙士期間樓市大跌,樓盤無人問津嗎?

不論哪個結果,以資產增值稅遏止樓價升勢,不單是多此一舉,更是飲鳩止渴。香港稅率低,稅制簡單,開徵資產增值稅只會令優勢減退。要樓價回到合理水平,還是應從供應入手,而非再次拿市民開刀!





Bittermelon

Bittermelon,從事內審、外審和財務會計工作多年的會計師。閒時喜愛寫作,現為報章雜誌撰寫財經專欄,希望藉淺白文字為讀者撥開會計雲霧,從而掌握上市公司的財務資訊。

撰文:Bittermelon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