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邵逸夫在邵氏大樓前留影。
不朽娛樂大亨
銀色大亨 王國的建成
試想想,如果沒有邵逸夫於五、六十年代打造「邵氏」
這個電影王國;於七、八十年代創辦無綫電視,成為東南亞首屈一指的電視台,香港的影視娛樂事業,還會有今天的蓬勃?還可以穩坐東南亞影視界的龍頭位置?
邵逸夫,的而且確,名副其實是娛樂大亨,影視界的巨人!
羅馬帝國非一朝一夕建成,邵逸夫的影視王國,亦是他日理萬機,經年累月,白手打造出來的。
這個電影王國;於七、八十年代創辦無綫電視,成為東南亞首屈一指的電視台,香港的影視娛樂事業,還會有今天的蓬勃?還可以穩坐東南亞影視界的龍頭位置?
邵逸夫,的而且確,名副其實是娛樂大亨,影視界的巨人!
羅馬帝國非一朝一夕建成,邵逸夫的影視王國,亦是他日理萬機,經年累月,白手打造出來的。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一九○七年於上海出生,父親邵行銀本是一名顏料商人,有八名子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所以日後被稱為六叔。
邵逸夫成長於小富之家,大哥邵醉翁本是律師,機緣巧合下接收了一間面臨破產的戲院「笑舞台」,邵逸夫幾兄弟因而開始接觸電影,並產生了狂熱興趣。邵醉翁在二十年代於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幾兄弟製作了首部電影《立地成佛》,大收旺場,奠定邵逸夫獻身電影事業的基礎。當時正在讀中學的邵逸夫,立下宏志:「我這一生,除了給人們帶來消遣和娛樂之外,甚麼也不幹!」
一九二六年,邵逸夫被三哥邵仁枚召到新加坡協助電影發行業務,更在吉隆坡、怡保、檳城買下戲院,更有六輛流動「戲院車」。
邵逸夫成長於小富之家,大哥邵醉翁本是律師,機緣巧合下接收了一間面臨破產的戲院「笑舞台」,邵逸夫幾兄弟因而開始接觸電影,並產生了狂熱興趣。邵醉翁在二十年代於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幾兄弟製作了首部電影《立地成佛》,大收旺場,奠定邵逸夫獻身電影事業的基礎。當時正在讀中學的邵逸夫,立下宏志:「我這一生,除了給人們帶來消遣和娛樂之外,甚麼也不幹!」
一九二六年,邵逸夫被三哥邵仁枚召到新加坡協助電影發行業務,更在吉隆坡、怡保、檳城買下戲院,更有六輛流動「戲院車」。
唯一一套紀錄片
電影發行業務一帆風順,一九二九年,始終對拍戲念念不忘的邵逸夫,到北京拍下蔣介石率領北伐軍操入京城的一幕,這套名為《中國統一》的紀錄片,全中國都賣個滿堂紅。邵逸夫說:「那是我唯一一次拍紀錄片。」
至於他拍過的唯一一部劇情片,是一九三七年自編自導的《鄉下佬探親家》,但票房平平,他甚少向人提及。
五十年代,「邵氏兄弟」在東南亞已擁有 120間戲院,而且出錢給二哥邵邨人在香港成立「邵氏父子」拍戲,完成後交由「邵氏兄弟」發行。不過,當時「邵氏父子」拍戲十分慳皮,只靠一兩個大明星如李麗華等充撐,質素每況愈下,令到負責發行的「邵氏兄弟」業務亦大受影響。
此時,邵逸夫眼見由星馬巨富陸運濤斥資的「電懋」,投資大型製作,將「邵氏父子」的小本經營打得落花流水,邵逸夫當機立斷,於一九五九年收回「邵氏父子」製片權,創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實行拍片、發行一條龍,打響「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招牌。
至於他拍過的唯一一部劇情片,是一九三七年自編自導的《鄉下佬探親家》,但票房平平,他甚少向人提及。
五十年代,「邵氏兄弟」在東南亞已擁有 120間戲院,而且出錢給二哥邵邨人在香港成立「邵氏父子」拍戲,完成後交由「邵氏兄弟」發行。不過,當時「邵氏父子」拍戲十分慳皮,只靠一兩個大明星如李麗華等充撐,質素每況愈下,令到負責發行的「邵氏兄弟」業務亦大受影響。
此時,邵逸夫眼見由星馬巨富陸運濤斥資的「電懋」,投資大型製作,將「邵氏父子」的小本經營打得落花流水,邵逸夫當機立斷,於一九五九年收回「邵氏父子」製片權,創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實行拍片、發行一條龍,打響「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招牌。
邵逸夫說:「當年我由新加坡帶了 3,500萬港幣來香港,一下子就花光了!」當時的 3,500萬,相等於現時 15億左右,這筆鉅款,邵逸夫如何花掉?他先以高薪從「電懋」挖走鄒文懷做其左右手,又以雙倍人工邀當時的紅星如林黛、陳厚等跳槽邵氏,更斥巨資在清水灣開山闢地,建立成為 65萬呎的「邵氏影城」。
《梁祝》一片翻身
當年「邵氏」的出品,套套均是場面豪華的古裝彩色大製作,不過,除了一部《江山美人》大收之外,其餘的《王昭君》、《武則天》等,均是「花(錢)間廠,賺(錢)粒糖」之作。但邵逸夫誓不言敗,再向新加坡的三哥邵仁枚求助:「當時我向三哥說『再給我五百萬,再花光,我就回新加坡!』」
結果,這五百萬拍了一部《梁山伯與祝英台》,單是台灣就收了 2千多萬台幣,賺大錢之餘,更令「邵氏」大翻身。
不過,《梁祝》亦為「邵氏」帶來危機,該片導演李翰祥及其班底,被「電懋」以高薪挖走,邵逸夫花盡力氣才留住淩波。李翰祥此舉,令「邵氏」軍心動搖,邵逸夫採取強硬對策,將李翰祥告上法庭,最後李翰祥要賠 30萬予「邵氏」,並且不能在港從事電影工作,敗走台灣。此時,「電懋」老闆陸運濤與一班高層乘飛機往台灣出席金馬獎時,遇上墜機,全體罹難,「電懋」從此一蹶不振,「邵氏」由此獨攬天下。
結果,這五百萬拍了一部《梁山伯與祝英台》,單是台灣就收了 2千多萬台幣,賺大錢之餘,更令「邵氏」大翻身。
不過,《梁祝》亦為「邵氏」帶來危機,該片導演李翰祥及其班底,被「電懋」以高薪挖走,邵逸夫花盡力氣才留住淩波。李翰祥此舉,令「邵氏」軍心動搖,邵逸夫採取強硬對策,將李翰祥告上法庭,最後李翰祥要賠 30萬予「邵氏」,並且不能在港從事電影工作,敗走台灣。此時,「電懋」老闆陸運濤與一班高層乘飛機往台灣出席金馬獎時,遇上墜機,全體罹難,「電懋」從此一蹶不振,「邵氏」由此獨攬天下。
少了個勁敵,邵逸夫更自強不息,大展拳腳,擴建影城,又設立訓練班培養新人,何莉莉、鄭佩佩、方盈等超級女星相繼湧現。至七十年代初,「邵氏」的員工已超過 1,000人,年產電影達 40部以上,在中國電影史上可算史無前例,甚至超越了同期的荷里活製片數量。
當時,邵逸夫為了擦亮「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招牌,曾經發生燒片事件。「不好的片,我情願燒掉它,起碼燒了十幾部。」他解釋,「有些戲,水準不夠,但補拍可以救回;但有些真是爛到沒得救的,我情願燒了它。水準不好的電影,上得多,觀眾會失信心,但我燒了水準差的,只上好戲,觀眾就會信任『邵氏』這塊招牌。」
點解叫 RunRun?
邵逸夫有個奇怪的英文名—— Run Run。為何有這樣的名字?六叔自己曾開玩笑地解畫:「當年我做 office boy,老闆常揮手叫我跑過去,『 Run、 Run』地叫,於是我的名字便變成 Run Run。」又有一說是因為六叔當年負責運送菲林穿梭於戲院之間,一天到晚 Run呀 Run呀,所以就叫 Run Run。
其實全部都是講笑, Run Run,只是六叔原名仁楞的國語發音而已。至於為何為自己起「逸夫」這個別號?六叔哈哈笑地說:「安安逸逸才好嘛!」
其實全部都是講笑, Run Run,只是六叔原名仁楞的國語發音而已。至於為何為自己起「逸夫」這個別號?六叔哈哈笑地說:「安安逸逸才好嘛!」
凡事親力親為
邵逸夫的成功,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凡事親力親為。「邵氏」每開一部戲,邵逸夫均會審查劇本,更在辦公室中貼上進度表,每天監察著每一套拍攝中的電影進度。有些會議,如宣傳部及製片部的工作會議,邵逸夫不能親身出席,也要員工將會議錄音,交給他聆聽。邵逸夫曾經剖釋自己一天的行程:「我每日瞓 5個鐘,朝朝 5點半起身,做運動、練氣功,然後就返影城,到下午再加睡一小時,其他時間都是辦公。」勤力加上熱愛電影,邵逸夫曾創下一天看 9部電影的紀錄。
據「邵氏」員工透露,當年邵逸夫每天 9點前必定到達辦公室,兼且在車程途中已寫好一張張小字條,分給各相關人士跟進。大導演張徹便曾讚邵逸夫:「沒有他的勤奮,香港電影便不能如此高速起飛。」
有武俠影後之稱的鄭佩佩,亦盛讚邵逸夫:「我那時朝朝未夠 8點就在片廠準備,六叔亦朝朝 8點就巡廠,我們經常遇見,後來他還送我一隻手錶獎勵我準時。」
重用方逸華
邵逸夫的另一優點,是洞悉機心,定力過人。舉一個例,話說當年,邵逸夫正與朋友在辦公室談生意,有一個員工匆匆到來報訊:「六老闆,不好了,後山著火!」
怎知邵逸夫處變不驚,輕描淡寫地揮揮手打發該員工:「知道了,你去看看吧!」員工滿面不解地離去後,邵逸夫才向朋友解釋:「這員工是來邀功的,後山著了火,根本輪不到他來通傳,如果事態嚴重,經理級的人早來通報,現在還不見有,情況一定不算嚴重。」邵逸夫的定力和分析力,可見一斑。
「邵氏」的另一個轉捩點,是一九六九年,邵逸夫安排方逸華入主「邵氏」,掌管製作開支,但方逸華的慳錢政策,與製片人員不大咬弦,重臣鄒文懷終於一九七○年帶隊離開「邵氏」,創立「嘉禾」,成為「邵氏」的主要對手。
怎知邵逸夫處變不驚,輕描淡寫地揮揮手打發該員工:「知道了,你去看看吧!」員工滿面不解地離去後,邵逸夫才向朋友解釋:「這員工是來邀功的,後山著了火,根本輪不到他來通傳,如果事態嚴重,經理級的人早來通報,現在還不見有,情況一定不算嚴重。」邵逸夫的定力和分析力,可見一斑。
「邵氏」的另一個轉捩點,是一九六九年,邵逸夫安排方逸華入主「邵氏」,掌管製作開支,但方逸華的慳錢政策,與製片人員不大咬弦,重臣鄒文懷終於一九七○年帶隊離開「邵氏」,創立「嘉禾」,成為「邵氏」的主要對手。
此後,「邵氏」由袁秋楓接管製片部,袁秋楓推行借景制度,即一個場景,幾部戲共用,製作因而變成流水作業,作品水準逐漸下滑。
另方面,亦因為慳錢政策,「邵氏」不但留不住大明星,亦錯過了兩大巨星——李小龍和許冠文。七○年,李小龍由美國回港,叩「邵氏」的門開戲,要求 1萬美元片酬,但邵逸夫還價 9,000港幣,結果李小龍轉投嘉禾。
七四年,許冠文找「邵氏」出資 30萬合作拍《鬼馬雙星》,邵逸夫認為劇本差,又拒絕出錢,許冠文就轉與嘉禾合作。結果,李小龍成為一代武俠超級巨星,為嘉禾在全世界打響招牌。《鬼馬雙星》亦創下 600萬票房紀錄。
到八十年代,「邵氏」逐步減產,當時邵逸夫感嘆:「在片廠裏,由老闆決定一切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另方面,亦因為慳錢政策,「邵氏」不但留不住大明星,亦錯過了兩大巨星——李小龍和許冠文。七○年,李小龍由美國回港,叩「邵氏」的門開戲,要求 1萬美元片酬,但邵逸夫還價 9,000港幣,結果李小龍轉投嘉禾。
七四年,許冠文找「邵氏」出資 30萬合作拍《鬼馬雙星》,邵逸夫認為劇本差,又拒絕出錢,許冠文就轉與嘉禾合作。結果,李小龍成為一代武俠超級巨星,為嘉禾在全世界打響招牌。《鬼馬雙星》亦創下 600萬票房紀錄。
到八十年代,「邵氏」逐步減產,當時邵逸夫感嘆:「在片廠裏,由老闆決定一切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邵逸夫坐過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加坡淪陷前,邵逸夫來不及走難,因之前他旗下的戲院播過多套反日的電影,日軍因而將他捉去收監。
「當時我運氣好,負責看守的都是我以前的下屬,他們待我很好。」不過,邵逸夫當時天天被日軍捉去審問:「他們在一間黑房,只有一盞燈,不停地問我是否印發反日本宣傳單張,那幾天我睡不著、食不下。」不幸中的大幸,當時警察的頭頭有感邵逸夫一直對他們很好,親自向日軍求情,日軍終將邵逸夫釋放。「好彩遇到貴人,不然命都無啦!」邵逸夫說。
「當時我運氣好,負責看守的都是我以前的下屬,他們待我很好。」不過,邵逸夫當時天天被日軍捉去審問:「他們在一間黑房,只有一盞燈,不停地問我是否印發反日本宣傳單張,那幾天我睡不著、食不下。」不幸中的大幸,當時警察的頭頭有感邵逸夫一直對他們很好,親自向日軍求情,日軍終將邵逸夫釋放。「好彩遇到貴人,不然命都無啦!」邵逸夫說。
隨著電影事業式微,邵逸夫大舉進軍電視圈,並於一九八○年出任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當年他已 73歲。邵逸夫首先將無綫改革成片廠模式,將一大半邵氏影城租給無綫,變身成為電視城,大量增加自製節目,發展一日千里。四年之後,邵逸夫更一手將無綫成為上市公司。
慧眼購好劇
當時,邵逸夫雖年事已高,仍幹勁十足,主持例會外,仍掌握話事權。一九八八年,無綫總經理陳慶祥離職,便盛傳是與邵逸夫意見相左所致。一九九三年,亞視搶灘成功,邵逸夫親自出馬,拍板從台灣買劇集《包青天》回來反攻,令無綫收視率起死回生,邵逸夫當年對此一役甚為得意,「我買的時候,人人都說不可能,我說頂多損失 4個星期的放映時間,結果『掂咗』,正邪忠奸,觀眾是愛看的。」
之後,收視率甚高的《大宅門》及《大長今》,都是邵逸夫拍板買的,足證他的眼光獨到。
此外,邵逸夫亦預見無綫發展迅速,電視城將會不敷應用,二○○○年在將軍澳興建新電視城,並於二○○三年落成,無綫正正式式發展成國際首屈一指的電視台。但由於年事已高,邵逸夫逐漸退出電視業務。二○一一年,他將無綫售予以陳國強為首的財團,並於二○一二年退任所有職務,結束長達 46年的邵氏電視王國。
由電影王國到電視王國,「邵氏」、「無綫」均可以說是在香港成長,促進香港娛樂事業起飛,封邵逸夫為香港娛樂圈的教父,他當之無愧。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