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卓偉教授(左) 40歲出任港大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成就出眾,是許多學生的榜樣。
爸爸週記
栽培孩子做醫生
「栽育孩子做醫生」這個標題肯定是最多家長的心願。第一,身份高尚;第二,收入豐厚;第三,能夠直接用醫術報答父母;第四......最重要是家長明白這個職業幹什麼。
譬如說時興的 KOL,許多家長根本不清楚這份工作幹什麼,就算知道幹什麼也不知能幹多久,自然不會抱有「栽培孩子將來做 KOL」的念頭。
還是培養一個醫生最安穩,目標是開設專科醫務所,每天看十個症,日進萬金,五年便足夠首期,在跑馬地半山置業,為什麼跑馬地?因為近養和醫院,最出名的專科醫生都在養和掛單,最富有的病人都進養和治理。
撇開金錢,做醫生的另一條事業途徑是學術發展,在大學做醫療研究或者擔任教授培育下一代,這個崗位收入或許不及掛牌行醫,但地位更高尚,對社會貢獻更大,深受敬重。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正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最近更親撰一本巨著《大醫精誠》,細說香港醫學一百三十年來的發展,可謂經典。
上星期我出席梁教授的新書發布會,他的講辭提及史上最年輕的醫學院院長狄比於一九一五年當時三十一歲上任,梁教授強調肯定後無來者,因為按現今醫學院課程,讀完本科再修專科已經幾乎三十歲,沒可能剛畢業便當院長的。狄比之後一百年才出現史上第二位年輕院長,便是梁卓偉教授以四十歲之齡出任,以現代標準,更加難能可貴。
考入港大醫學院,可謂天子門生之中的天之驕子,亦是 DSE狀元的首選科系,因此香港專業導師會( ProfessionalTutor.hk)的醫科生導師都是特別搶手的。換言之,在香港要做醫生,必是讀書成績最頂尖的學生,這一群同學,人生前三十年都沐浴在書本之中,其後的三十年每天面對生老病死,真是勞苦功高。
對於這群尖子,我衷心敬佩,但並不羨慕,一來,自問沒這方面天分,當年讀 Biology,我連一顆心臟的左右心房心室的英文名詞也記得頭昏腦脹,別說更深入的 Human Biology了。二來,就是性格貪歡怕悶,醫生嘛,坦白說,不是一份讓人羨慕的工作,每天面對愁眉苦臉的傷者和病人,病房內嗚咽呻吟不絕,急症室更加是天愁地慘的鬼門關,工作氣氛很沉重,我自己肯定吃不消。
要讀醫成才,必須苦讀再加苦幹,而且社會對醫生的操守要求很高,言行必須循規蹈矩,工作必須嚴守紀律,怪醫秦博士那種作風必定會被 DQ、控告,甚至坐牢。可見,在香港的醫療體制下,成為醫生,其實要犧牲不少人生樂趣。是否願意犧牲,便取決於是否擁有那顆醫者父母心。因此,對於孩子是否立志成為醫生,家長不妨嘗試培養,但切勿勉強。
我相信遺傳,因此亦從來沒有慫恿兒子立志做醫生。他的幼稚園畢業紀念冊記載所有同學仔的志願,最多人填寫醫生,其次是教師和科學家。我兒子寫的是工程師,大概因為老子以前唸電子工程,可是他比我聰明,竟然註明是 LEGO工程師。
對比起唔係講玩的醫生工作, LEGO工程師擺明講玩,愉快得多,我衷心盼望兒子能夠達成志願。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