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掃呢頁CODE去手機
請LIKE FACEBOOK“新專頁”THANKS!
鍾意我? D 熱爆文章嗎?
即刻“讚”接收更多熱爆?!
唔要再顯示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周末動人】「泥鯭」也有出頭天 非常80後創順風車熱潮





其他影片:>>






發現號、地獄黑仔號、梁師號......短短3星期,1.2萬人關注,3千人等候批准入谷,帶動將軍澳、上水、馬鞍山、觀塘、荃灣深井及沙田,出現隸屬不同地區的順風車群組,甚至幾間偏遠大學,如教院、科大及嶺南大學等,也有學生積極拉攏師生「友共乘」。香港的順風車文化,由「點會有得搞」到遍地開花,將人情紙咁薄變成遠親不如近鄰的,是「大埔街坊泥鯭」群組發起人呂忠義(Albert)。 記者:呂麗嬋

泥鯭的,是香港對共乘的士的俗稱,過去,是小市民街頭智慧的結晶;今日,被Albert重新演繹,成為「共享閒置資源」的網絡時代新交通模式。簡單而言,是車主或乘的士的街坊,在開車前於群組公布行程,包括出發地點、時間及目的地,俗稱「釣泥鯭」,順路街坊可加入,車主義載。而搭的士的街坊,則可分擔車費。「最初構思純功能性,無諗過個谷會有咁強凝聚力,好多做埋朋友,一齊消夜,仲順路帶埋陪睇醫生!」Albert說。

只要登上群組,就是透過冷冰冰的手機屏幕,一樣感受到暖洋洋的街坊情。置頂的,是Albert寫的谷友需知,洋洋灑灑幾千字,由保障篇到禮儀篇,由應否車廂內拍照到坐位佈局,鉅細無遺。為免吹水post淹沒主菜,鼓勵谷友將未過期的行程post置頂,方便查閱。無人駕駛卻人人自律,有谷友甚至自發設計泥鯭logo貼紙,變身「另類行車證」免費送給谷友,方便泥鯭搵車,儼如人人為我小社區。

「香港咁多爭拗,有幾何見到咁友愛?真係感動㗎」。除了區區有谷,他住的私人屋苑也設群組,旅遊旺季出機場,吹雞一樣無難度,「有需求但無諗過咁大迴響,好多機緣巧合,令好多人對順風車有美好體驗,除咗慳錢慳時間,仲好玩」。他囗中的好玩,是頭炮有幸與大埔任賢齊「共乘」!「嗰晚同老婆喺圓方睇完戲,放行程上谷,諗住搵人夾坐的士,遇正佢將行程放上去,話準備揸車返大埔」。

由釣魚變泥鯭,角色互換,一樣皆大歡喜。落車前的世紀合照,上載到平台,成為泥鯭谷首宗成功配對案例,靚樣加上久違了的鄰里互助情,一個小小的post,近2千個like。「互聯網傳播速度快,有平台分享行程,唔使單靠喺路邊截車,配對方便好多」。香港人口密度高,生活軌跡固定,出旺角,返中環,去機場…行出第一步,驚喜處處。「我喺大埔長大,試過喺車上撞番中學同學個細佬;又試過義載時傾開,先知其中一條泥鯭,係妹妹冇聯絡好多年嘅舊同學」。

重遇故友,那些年的回憶,微小卻溫暖,「喺大埔住咗30幾年,中小學都喺度讀,好多人喺街上撞口撞面,總唔會主動打招呼」。初中坐隔籬位,選科後再無聯絡的同學;小時候玩過跳飛機,長大後各有生活的鄰居,路上行色匆匆,同坐一架車,交匯點重新接上。原來,念念不忘的,不止自己,「每個人面前都有層薄膜,只要有人肯主動輕輕篤一下,就會穿」。這種猶豫不決,勇如Albert一樣有,就如推廣順風車,萌芽多年,諗到想做認定可行,總沒動力行出第一步。

「等車係切身感受,有時唔揸車,等小巴返屋企,日曬雨淋,見到有架私家車身邊開過,明明同路,總會心諗:可以車埋我就好」。這個念頭,不少人都有,但會伸手去截卻鳳毛麟角,至少,在這之前的香港,並不多見。今年二月,他遇上了,但角色調換,今次,他變回安坐私家車內的司機,「嗰日睇完醫生,喺大埔中心見到兩個少女舉紙牌:往大埔香港人順風車」。

駛過十米,他滿肚疑惑,「開車門前仲猶豫咗十秒,擔心係整蠱節目,會有班人撲出嚟」。持開放態度如他,尚且千迴百轉,遑論其他人。「後來先知佢哋係一班教院學生,做緊關於順風車嘅實驗」。靚女較著數?單身大隻男一定失敗?一次偶遇,埋下種子。自此以後,在車站見到人龍,他會較低車窗邀請同路人上車。「食檸檬比例好高,有啲直頭避開,唔想同你有眼神接觸」。

飛來蜢,怎會無目的?是普遍香港人的思維。可幸他從不易放棄,頻食檸檬反練就厚面皮,成立群組一呼百應,已是後話。「好多人心底都想做呢樣嘢,只係無人點起條藥引。就好似你見到個街坊,明明想打招呼,一剎那總猶豫,好觀望,想等對方先開口」。與其千迴百轉,不如化被動為主動,這個後沙士理大畢業,白手興家創業的八十後,的確與別不同。

小實驗成就奇妙旅程

返學放學,返工放工,固定路線,千遍一律生活,唔想咁樣可以點樣?八個教院學生,就成立學生團體「Nomadshk」,為營役生活創造意義,頭炮分頭截順風車返學,將過程拍成短片。誰知小小實驗,間接促成接載他們的好心司機成立組群,在港推動順風車文化,「無諗過一件小事,可以影響到人,感覺好奇妙」。畢業在即的教院四年級學生王子健(Benson)說。

「我都係入咗泥鯭谷,先知坐過佢順風車」。Nomad,寓意遊牧民族,不屬任何學生會組織,幾個志同道合的教院學生,拉雜成軍,矢志由生活開始,走出框框,創造生活中不同的可能性,「坐順風車返學嘅念頭,緣於有成員喺台灣嘅旅遊經驗,好想知喺香港係咪可行?」都說香港人冷漠又保守,事實是否如此?與其未審先判,不如落實狂想,做個有趣實驗。於是,6個人分成4組,由美乎、秀茂坪、元朗和上水分別出發,看誰先到。

結果,4組人都成功登上順風車,女同學不代表有絕對優勢,路邊苦等逾4小時;截順風車經驗最豐富的,反而敬陪末席。而Benson這個麻甩獨行俠,竟獲的士義載,一程車直達大埔,「我好驚訝,問佢係咪誤會咗我想截車?佢話只因順路,見我咁慘,想送我一程」。他說:「一個人,好容易未做就有太多假設,事實可能唔係嗰回事」。走出自製困局,天大地大,信不信由你。

成立順風車群組一呼百應,在各區遍地開花,呂忠義笑說「共乘」念頭在心內醞釀已久,畢竟交通難題困擾幾許香港人,他只是點起一條小小藥引。(黎樹雄攝) 既是host(接載者),也做過多次泥鯭,Albert強調街坊互助的關係平等,有谷友不是車主,就主動夾乘的士做包大人。(黎樹雄攝) 就是這張與大埔小齊的世紀合照,成為泥鯭谷首宗成功配對案例,令外界驚覺,順風車體驗,除了方便環保乜乜乜,仲可以好好玩。(被訪者提供圖片)
Albert鼓勵谷友在host(接載者)同意下,來張合照留記念,上載到平台分享快樂。其中大埔小齊是谷友眼中的街坊明星,歡樂合照最多。(互聯網圖片) 有谷友自發設計泥鯭logo貼紙,變身另類行車證,方便泥鯭搵車,有谷友又再二次創作。由虛擬走到現實,這個另類小社區創意無限。(互聯網圖片) 傳統順風車要站在路邊碰運氣,新模式利用互聯網平台配對,點對點,無需日曬雨淋。(被訪者提供圖片)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