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記無電視城,拍攝就在工廈辦公室進行,「腦細」林日曦跟一班主播日日絞盡腦汁,林說:「網民隨時睇厭,所以每日都要度新橋。」搞完毛記下一步搞乜,他未諗到。
壹號頭條
毛記 堅•搵錢
熱爆全城的毛記分獎禮過後,近日有指鍾情毛記的俞琤即將由商台過檔李澤楷電訊盈科( 0008)旗下、今年四月開台的免費電視 ViuTV,於是有人揣測小小超將會是毛記的大水喉。經常黑面的毛記「腦細」林日曦,勁黑面否認這個說法。不過,他接受本刊訪問時,被問到日後可會將毛記節目掛單在 ViuTV播放就無落閘,表明唔排除這合作空間,但十畫未有一撇。一旦毛記進軍大氣電波,它批判時政的影響力勢再爆發。
毛記出現之前,林日曦的《 100毛》和《黑紙》兩份小本製作紙媒,去年賺得八百萬元成為神話,更原來一直不缺水喉埋身,曾有強國富商話想約見。大半年前搞毛記電視至今,「腦細」話,成間公司不單無蝕錢,更成功搶攻網片廣告市場,每條廣告企硬收費六位數字、 hit rate平均錄得數十萬,跑贏多個網媒。
毛記是荒謬社會引伸的產物,全靠食本土勢取得網民共鳴,最大特點是它具本土特色的廣告創作,與它觸及的敏感社會議題內容互動扣連,形成一股史無前例的「流行文化結合時事」市場力量,難怪「腦細」講到明要:堅•搵錢。
林日曦話唔識李澤楷,只識二少手下、 ViuTV台長魯庭暉。林、魯兩人都是商台出身認識多年,耗資百萬元的毛記分獎禮之所以由 now直播,全因林日曦主動打電話給魯庭暉游說,最終雙方在「無話邊個收邊個錢」的情況下合作, now提供技術支援,在分獎禮時段的廣告也一個接一個。
「腦細」多次話,李澤楷這條大水喉「唔係真」,那麼記者問他,可有想過毛記的節目,將來可在 now或 ViuTV掛單播放?他答:「以前沒想過,但你現在咁講,這個似乎近一點,唔排除可以做,始終大家合作開,但我無同佢哋傾過,唔知得唔得。」
他的師傅俞琤,可會私人注資毛記?「從來無提過,佢而家成日話『隨遇而幫』,但我無提出協助,無嘢要佢幫。」
三十五歲的林日曦,和同樣是八十後的陳強、阿 Bu三個前商台創作人,每人夾二千元創業,二○一○年開設「黑紙有限公司」。林說,五年來其實有過唔少水喉埋身,除了天使投資者,也有大陸富商透過中間人約見,「我唔識佢,上網查先知喺財經界好出名。」強國人可是想「買起」他?「唔覺,可能佢想認識吓,我就話,我哋呢一代人都有某程度上恐中國,最後,見都無見。」
萬華買得太抵
林日曦向埋身水喉 say no,有兩個原因:「一,公司唔缺錢;二,暫時未想到下一步大計。」
三個「腦細」各人現持有黑紙有限公司三成股份,旗下包括《黑紙》及《 100毛》兩本刊物,和毛記電視,餘下一成股權由《明報》的姊妹公司萬華媒體( 0426)持有,大老闆是馬來西亞富商張曉卿。毛記出現之前,截至去年三月,黑紙有限公司營業額為二千一百萬元,利潤達八百萬元。黑紙的山寨式運作竟然賺得七位數,在紙媒下滑的年代是奇葩。
萬華在一二年,以一百萬元購入黑紙一成股份,換言之,未蝕過錢的黑紙當時市值已達一千萬元,林日曦憶述:「當日萬華行政總裁林栢昌傳電郵來,話想合作,我哋之前唔認識,那時我們需要資金,加上佢哋做開媒體,就傾成。」有無見過張曉卿?「可能有,但我唔認得佢。」
「依家我睇番,佢買得太抵啦,但當時係一個 fair deal。」
唔會諗上市
林日曦指,萬華主要支援會計、法律等後勤,「試過叫我們做些產品,例如做本拍紙簿,但我哋唔鬼理佢。」他說,內容由他們三個大股東話事,萬華無參與,「初期萬華有幫手搵廣告,後來我們發現出去 sell唔可以脫離內容,所以自己做番。」
究竟點樣年賺八百萬元?林日曦說,這八球來自廣告及賣書收入,兩者利潤平均,《 100毛》高峰時每期印書八至十萬本、公司只有廿多名員工。曾經有人計過,十蚊的《 100毛》每賣出一本,他們就可賺三至四元,每個廣告更可收上萬元。目前銷量又點?「好耐無理,唔使睇都知,好睇封面,有時多人買、有時無乜人理。」
至於一蚊的《黑紙》高峰時每期賣十六萬張,「我諗依家無啦, 7-11都唔理我哋,覺得我哋唔夠銷量啩,今年一月起只喺 OK賣。」
「我哋有分過錢,六位數,但唔敢套現太多,因為要搞毛記。」坊間有人估算,黑紙如今市值可能高達五千萬元以上,但林日曦多次話唔明點計出來,更無打算將毛記上市,「我唔識財經,唔想上市之後被人踢走我呀。」
搞毛記吸廣告
紙媒下滑的同時,去年廣告市場大遷徙,由印刷大幅轉到網上,林日曦也留意到,「我哋覺得,等到時機做網媒, feel到可以試,應該可以自負盈虧。」毛記電視因而在去年五月開台,跟「後雨傘」作持續抗爭沒有直接關係。
毛記不單是網媒,也是一間廣告公司,度橋、製作、播放,每條廣告片收費企硬六位數字,至今已拍了近三十條,聲言每條 hit rate可達三、四十萬,記者以每條片收費十五萬元推算,開業只有半年多的毛記廣告收入便達四百多萬元。目前市場上可收數十萬元廣告費的網媒不多,據悉部分 YouTuber可收五位數。
毛記成立之前,一四年底三個「腦細」開設「總經理人有限公司」。林日曦解釋,因他的同事會出外拍廣告接 job,他們也真的要做經理人工作,具體分賬他說「唔清楚要問同事」。至於搵盧海鵬等明星拍廣告的酬金,他同樣話「唔清楚」。他的業務還有白卷出版社、和藝人游學修開設「十九號有限公司」,原意搞製作,但最後未成事。
林日曦肯肯定的,是毛記的出現沒有拖累蝕錢,「成間公司仍然係正數。不過,我每個月要放血一百多萬元人工(現有五十多名員工),所以今年唔知會唔會賺多過八百萬。」
廣告好笑有共鳴
毛記最矚目的兩條廣告是玩二次創作改歌詞,由盧海鵬幫 Shell唱 hardsell版《幾許風雨》、林海峰惡搞楊千嬅的《飛女正傳》賣 Gatsby Hair Jam。林日曦說,兩條片同樣收六位數(達數十萬元),「我覺得超值,我哋開咗好多晚通頂度橋,兩條片 hit rate都過百萬,仲未計台灣大陸網民的轉載。」
「 Shell要年輕,曾經話唔想用盧海鵬,但我話買得起車三、四十歲的人,都係睇盧海鵬大,有感情有回憶。」同樣地,他在林海峰的廣告中,片尾加入了警訊的 gag,推高爆笑位的同時,賣的也是感覺——一種八、九十年代香港人集體回憶。
Sell本土係毛記賺錢秘方?「我其實無刻意 sell本土,只係從網民角度出發,會諗點先可以令佢哋睇晒條片呢。網上廣告唔再係以前電視的洗腦式焗睇,一定要好笑、有感覺、有共鳴先唔會 skip。」所謂的共鳴,就是盧海鵬式的親切感。
「每個人曾經都係大中華膠,我都係,但呢幾年政府政策,令到好多中港矛盾出現,影響到生活層面。以前我好膠的,會叫我啲同事唔好咁歧視,佢哋聽完之後,個樣好似……膠都費事俾咁款。」
「點解大家會咁?其實係一種好貼地感覺,中港矛盾令大家反彈,卻愈來愈對香港有歸屬感。我以前唔鍾意香港人,覺得大部分人都唯利是圖、只有利益,好乞人憎。但呢幾年大家變咗,關心多咗周圍嘅人、鍾意多咗呢個地方。」
「我無刻意 sell本土,只係而家,大家都好愛呢個地方。」他,係識得食住個勢。
永遠做不到大眾
毛記食本土勢,一方面要靠本土元素的創作來打動網民、吸引客戶,另一方面,卻不能避開敏感的社會熱話,因為兩者的本質互相扣連:廣告商 buy盧海鵬式創作,毛記卻要藉批判本地社會議題,留住會被盧海鵬打動的同一班網民。因此,即使《文匯報》發功,批評毛記「荼毒青少年」,但由於它已成為年輕人的輿論中心,廣告商也不能忽視它的影響力,這正正就是自由經濟市場形成的一股循環力量。
《 100毛》的 facebook專頁現有近七十五萬 Likes、毛記電視則有廿七萬;網片 hit rate方面,毛記開台至今共推出三百二十多條片,每條平均觀看次數約十一萬,其中兩條錄得過百萬的,包括:諷刺 TSA的《 Sir來了/測無驗……》、愛爆粗的《真•林雪得唔到獎感受》。
記者問林日曦,生意緊要,定社會責任緊要?他毫不猶豫回答:「賺錢。」流行文化,從來如是。
「但我們不會 chur賺大錢,因為永遠做唔到大眾,我們觸及社會爭議議題,就會流失一批人。」他說,有不少大企業,講到明因為不欲涉社會議題,未能在毛記落廣告,「反而一些本土小店仲有得傾。」
荒謬帶動市場
有人說,毛記是新世代的另類抗爭工具,林日曦並不同意:「如果係,也只是大後方的糧草、沒營養的甜品,食落唔飽肚。」他覺得,甜品永遠不會變主菜。
林日曦其實只是順應時勢,將流行文化與社會時事結合,令兩者的扣連史無前例「貼地」並有批判角度,「以前有《 18樓 C座》,但我哋更加貼地,唔似以前的人逆來順受。」
「河國榮唱《香港地》受歡迎,是因為觀眾覺得有共鳴,唔係我話有共鳴、唔係我夾硬扣落去,我只係做緊好正常嘅嘢。」他以此駁斥《文匯報》的「洗腦」指控,並決定唔理咁多免疑神疑鬼影響創作。
「雨傘運動之後,我們出版《被時代選中的我們》一書,作者找來彭定康寫序,有傳媒界前輩叫我哋唔好咁高調,因聽到某些人講乜乜乜,但我覺得可能只係吹水。」他無聽過西環或 689那邊傳來打壓風聲,「我覺得佢( 689)喺某啲時刻未識我哋,甚至呢一刻唔識都唔出奇。」
「分獎禮令我睇到,香港人原來好絕望,原來每個人心入面都有一格灰,平時唔會同人講,但就喺唱《香港地》嗰刻一齊爆發。《香港地》要由河國榮來唱先得,他是帶出香港『不是排外法西斯』的最好例子。」
有人話:毛記是七十年代的《號外》、八十年代的《歡樂今宵》,林日曦並不同意,因為三個時空的政治局勢和香港人心都有其獨特性,不能作直接比較,「我哋,就係我哋。」
毛記獨一無二之處在於:只要社會繼續荒謬,毛記所賣的本土、惡搞,就有市場?「係」。
咁,唔使講,要支持 689連任啦?黑面「腦細」終於笑了笑,「四年前佢當選,我喺《黑紙》開天窗,只寫『黑暗』兩隻大字。今日我哋嘅睇法無變,覺得,係遺害。」
毛記三「腦細」
持有:黑紙有限公司*
業務包括:《黑紙》、《 100毛》、毛記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總經理人有限公司)、白卷出版有限公司
*林日曦、阿 Bu、陳強三人各持三成股權,餘下一成由萬華媒體持有
林日曦(徐家豪)(左)
年齡: 35歲
學歷: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設計系(中途輟學)
工作:先加入商台從事聲音剪接及網站管理,再自薦參與創作,曾在天比高創作夥伴擔任創作總監,流行曲填詞人、散文及專欄作家
分工:創作、接受傳媒訪問,「經常黑面」
阿 Bu(姚家豪)(中)
年齡: 33歲
學歷:馬鞍山崇真中學及沐恩中學,浸會大學國際學院副學士畢業
工作:前商台 DJ,曾與鄒凱光和余迪偉主持 phone-in節目《一八七二遊花園》
分工:主力見客,「因為人人見到佢都想鍾意佢」
陳強(陸家俊)(右)
年齡: 32歲
學歷:南屯門官立中學,城市大學環境科學與管理系畢業
工作:前商台 DJ,曾主持《你睇我唔到》等探討社會敏感議題的節目
分工:主力(被迫)睇公司盤數
三大經典節目:
《六點半左右新聞報導》
三大腦細輪流每朝早,與東方昇、羅若 off等四名員工定題目、度橋,再由九名主播不定期上鏡,惡搞近期新聞。
經典報導:
1.《問候建制派, hihi!》
一眾建制派議員「良心發現」,在政改投票一刻及時離場,毛記記者擔心眾議員被失蹤,特地致電「真•葉劉」和「真•發叔」問候近況,兩人在電話中不停「多謝、多謝」。
2.《帶古箏搭港鐵才是正經事》
港鐵職員包圍古箏女學生一事引起熱議,指港鐵雙重標準,「只許水貨客運貨,不准百姓帶嘢。」毛記記者親自示範,如何將結他包裝成水貨,成功入閘。
《星期三港案》
起初由「腦細」陳強牽頭,現由前《 JET Magazine》記者 Thomas負責,並由陳志雲的「真•韋家晴」聲音演繹,正經製作,深入探討被忽略的本土真故事。
經典港案:
'《大埔不安門》
大埔區議會欲強行通過,用五千萬公帑興建、被稱為「林村天安門」的林村許願廣場。一眾年輕居民抗議大白象工程,卻被人暴力威嚇,記者採訪途中亦被包圍。
'《 Mr. R的廿三條》
非洲唱作人 Mr. R八年前因唱作一首諷刺國家問題的歌曲,被政府追捕甚至生命受威脅,輾轉來港成為難民。今天香港「網絡廿三條」通過在即,極可能成為政府壓制反對聲音的工具:「誰知明日事,某天你也可能成為難民。」
《勁曲金曲》
經典金曲:
1.《亞視永恒》(愛是永恒)
恍如亞視般死唔斷氣,穩佔金曲榜尾位置三十星期:「亞視會永遠都存在,有低智森,仲有亢帥克……亞視永恒,執笠嘅係你。」
2.《網友誼之光》(友誼之光)
「網絡廿三條」通過後,網民擔心以後 cap圖改歌要入冊:「齋 post都有罪孽,齋 share佢直頭話你偷,縱使不去撈偏,始終變做困友。」
毛記創作背後
《鍍金雙子塔》
毛記辦公室位於葵涌同珍工業大廈,在大圓街公廁對開,毛記仝人稱之為「鍍金雙子塔」,內裡是無大無細的工作文化,九十後會對住八十後「腦細」咆哮:「食屎啦你。」林日曦「食」完都忍唔住話:「我以前,點敢叫 YT(俞琤)食屎呀。」
記者到場採訪,辦公時間目睹一場槍戰。司儀「崔健芒」拎住機關槍向一眾「毛毛」亂槍掃射,女主播「銀紙彤」用手槍仔還擊、男主播「吳檸儁」手持「計時詐彈」,正準備錄影的「羅若 off」不慎耳背中流彈大叫「好痛」,記者恍如身處戰地,「腦細」閂埋房門話之你,但隔一會他就拿着水槍加入戰團,這樣的辦公文化,「鍍金雙子塔」獨有。
同日傳來「網絡廿三條」二讀通過,人人神色凝重即時放低玩具槍,臨時「改頭條」度出一條語重心長的報導:「我哋唔驚啊,驚你哋班廢哥哥廢姐姐俾人拉咋……冇喇,講完喇,咩都冇喇。」「腦細」特登走到影棚,親自指導。
《三人填詞組》
毛記王牌節目《勁曲金曲》,每週上榜十首惡搞歌,以舊曲新詞二次創作方式道盡社會荒謬事,所有歌詞原來出自三人團隊,成員包括:林日曦、主持「崔健芒」、編輯 Jonathan,「腦細」話:「三個人困住喺間房,坐埋一齊逐句諗。」
在分獎禮奪得「曲金曲獎」、惡搞亞視的《亞視永恒》,原曲是廿年前張學友的《愛是永恒》,惡搞歌詞最為人熟悉的一句是:「亞視會,永遠都存在」,之後接下去的一句就成為萬能 key,「有朱慧珊,仲有個何 B」、「有宮雪花,仲有掟壽包」,「有一個禮拜我哋都唔知講乜好,歌詞就變成『無乜嘢講,仍未會落榜』。」
三人團隊最愛作品,是惡搞何韻詩的《廢鐵是怎樣煉成的》:「表面上講緊何韻詩(唔返大陸)嘅個人經歷,但其實代入毛記電視,甚至一班廢青觀眾都好啱:搵錢緊唔緊要?當然緊要,但『賤賣那顆心就唔 OK』。」
《林夕最難搞》
毛記對甘草演員情有獨鍾,《 100毛》試過搵「 Benz雄」許紹雄扮四點鐘許 Sir,真元秋扮立法會的「蔣元秋」,當然唔少得在分獎禮爆紅的河國榮。甘草演員都有一個特點:香港人由細睇到大,唔識個名都一定記得個樣同把聲,同樣突出一種本土地道感覺。河國榮就曾經話,幫《 100毛》拍攝只得車馬費。
林日曦坦言,並非個個甘草都識《 100毛》,亦唔係個個明白要演繹的角色,劉江要扮劉江華就係其中一個例子:「當日我哋好努力形容俾佢聽,係要扮一個沉默寡言嘅官員、開咗一個咩會、個會講咩,之後佢自己再睇多啲,先演繹到嗰種神情呆滯,唔出聲嘅神髓。」
最難搞者叫林夕(林日曦另一師傅),因為文人對個人形象的包袱比藝人大得多:「之前好多 idea,我哋自己 ban咗自己,覺得唔恰當。最後先諗到呢個唔使鬼五馬六,只要佢坐喺度,呆呆滯滯,最多俾我哋梳吓個頭。佢經過少少心理掙扎,總算肯拍。」扮咩?就係黃之鋒雨傘運動時,上了《 TIME》的那個坐馬路封面。
撰文:盧曼思、關冠麒
攝影:葉漢華
攝錄:李育明
資料:鄭詠欣
news@nextdigital.com.hk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