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環境擠迫,要有效控制惡菌有難度。(資料圖片) | next 1/1 pre |
抗碳青霉烯腸道桿菌。(資料圖片) | next 1/1 pre |
曾艾壯說,公立醫院集中火力對付抗碳青霉烯腸道桿菌,遏止其上升速度。(資料圖片) | next 1/1 pre |
公立醫院抗藥惡菌持續,醫管局回顧分析發現,包括末日惡菌「NDM1」在內的抗碳青霉烯腸道桿菌(CRE)有急增之勢,由2012年發現36宗住院病人帶惡菌,攀升至2015年的132宗,4年間激增2.6倍,絕大多數病人曾到內地。為減低爆發惡菌危機,香港專家建議若某間公院接收較多曾到過內地的病人,要特別關注留醫逾14天的病人,並進行化驗,長遠考慮定期做大型篩查掌握個案源頭。
CRE只對極少數抗生素有反應,殺傷力較其他惡菌為高。公立醫院2011年起主動篩查,詢問所有入院病人過去半年有否在境外醫院留醫,並化驗病人大便樣本,若種菌後發現為CRE帶菌者,即時隔離。
醫管局回顧CRE數據發現,2012年有36宗,2013年錄得33宗,2014年增至108宗,2015年增至132宗。該局總感染控制主任曾艾壯關注CRE上升速度,2015年的個案中,三成病人入院前半年曾逗留外地醫療機構,他留意到約八成帶菌者曾到內地。
曾艾壯坦言,現時只能找出CRE帶菌者,尚未完全掌握感染源頭,為何主要為曾到內地的病人中招,仍需研究。他引述外國文獻指,CRE感染途徑可能是病人或其家人曾到醫療機構,又或受周遭環境及人物感染等。他強調,本港目前惡菌傳播的風險低,但因應CRE個案急速上升,公院未來會集中火力對付,「第一步唔好俾CRE再升,之後希望可壓低」。
曾艾壯稱,首要將篩查入院的指標提高,由入院前半年曾到境外醫療機構的病人須化驗,改為入院前一年。他認為,接收較多曾到內地的病人的公院,可考慮為留醫逾14天的病人化驗有否帶CRE,因住院時間愈長,服抗生素的機會及劑量愈高。伊利沙伯醫院現為服抗生素後肚瀉的病人化驗有否染難辨梭狀芽胞桿菌,亦同時化驗CRE,其他醫院亦可仿傚。
曾艾壯認為,本港要掌握患者感染惡菌源頭及個案,長遠可參照歐盟定期做大型篩查,例如每年指定月份為病人化驗大便。他承認,人口老化,病人數目有增無減,但公院病床擠迫,要有效控制傳播惡菌有難度,惟有靠上述措施盡快找出患者及隔離,中斷傳播鏈,並加強公眾教育,市民不應濫用抗生素,注意個人衞生。
記者曾愷欣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