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掃呢頁CODE去手機
請LIKE FACEBOOK“新專頁”THANKS!
鍾意我? D 熱爆文章嗎?
即刻“讚”接收更多熱爆?!
唔要再顯示

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宇宙迷宮】UFO外星人揭秘 第一至第三類接觸原來有好大分別......(足本版) __,UFO,

睇壹仔不止要娛樂,也不止要看踢爆,而是要有「得益」,得益包括思想上和知識上,我們才不會白活一場,這個【宇宙迷宮】節目,由科普達人李偉才先生,帶大家進入 ...




睇壹仔不止要娛樂,也不止要看踢爆,而是要有「得益」,得益包括思想上和知識上,我們才不會白活一場,這個【宇宙迷宮】節目,由科普達人李偉才先生,帶大家進入宇宙,了解自己所處的時空。了解宇宙的大,安份自己的小。(編者按)

大導演史提芬 史匹堡於1977年,以「第三類接觸」作為電影名稱,令世人都對此名詞變得不陌生,但其實這是研究「UFO」的術語。

1947年6月24日,美國空軍機司肯尼夫 阿諾在華盛頓州上空飛行時,報稱看見9個圓形飛行物體伴隨,但很快「咄」 一聲便飛走了。官方後來叫它們為「UFO」,全名為 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s(不明飛行物體)。

消息傳開後,人們以「飛碟」(Flying Saucers)來稱呼它們,認為他們必定是外星人駕駛太空船,探訪地球。

美國空軍部隨即展開一項叫「藍書計劃」的研究,以確定這些UFO究竟是何方神聖。但查了十多年,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可是,民間的飛碟熱潮從未減退。在這個熱潮中,衍生了所謂「第一接觸」、「第二接觸」和「第三類接觸」。

所謂「第一類接觸」,就好像肯尼夫 阿諾的目擊報告;「第二類接觸」就是外星人的證據,例如不明飛船降落所造成的燒焦痕跡,或外星人遺留下來的物件;「第三類接觸」就是親身同外星人接觸。

不用多說,歷來接獲最多的報告屬「第一類」。於五、六十年代,「第三類」的報告也出現了不少,有人言之鑿鑿地稱,曾被外星人擄走,更乘坐他們的太空船遨遊太空,而電影《第三類接觸》就是以此為題材。

然而,「第二類」的報告是最少的,特別是外星人遺留下來的物件。其實也是合理的,被擄走可以是係憑空捏造,而飛船造成土地燒焦也可自行炮製,但一件外星人的物件,有豈能輕易仿製......

採訪:李睿哲

攝影:林志謙

請參與壹週刊大獎賞活動(包括與陶傑晚宴),即按:http://bit.ly/Appinstall18

立即按此連結下載APP:http://bit.ly/next28app
科普達人李偉才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