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掃呢頁CODE去手機
請LIKE FACEBOOK“新專頁”THANKS!
鍾意我? D 熱爆文章嗎?
即刻“讚”接收更多熱爆?!
唔要再顯示

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世衞癌症系列●大腸癌】本港患者平均發病年齡降至68歲 醫生︰年輕患者死亡率更高 __,癌,

大腸癌在全球最常見的癌症排行榜之中高居第三位
大腸癌在全球最常見的癌症排行榜之中高居第三位,亦是本港最多人患的癌症之一,就如其他普遍的癌症,大腸癌患者也有年輕化趨勢,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指出,年輕患 ...


大腸癌在全球最常見的癌症排行榜之中高居第三位,亦是本港最多人患的癌症之一,就如其他普遍的癌症,大腸癌患者也有年輕化趨勢,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指出,年輕患者往往因輕視病徵,更遲才能確診,變相延誤治療,年輕患者的復發率和死亡率也更高。他指本港現時治療大腸癌的手術先進,即使「手術後要設置造口,也不是『世界末日』」,大家勿諱疾忌醫。

相關新聞:【登記即睇】大腸癌患者年輕化 本港醫生:年青患者死亡率更高



記者︰吳希雯 盧淑欣



大腸是指結腸、直腸和肛門,是消化系統最後的部份,大腸癌的成因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如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則有更高的患癌風險。「腸癌患者年齡的中位數在下降,2009年女患者的發病年齡中位數為72歲,現在是69歲,男患者的數字由78歲下降至68歲,反映越來越多年青人有病,才會把平均數值拉下去。」年輕化的趨勢不只在香港出現,在全球多國也觀察到,美國有數據指出,尤其是直腸出現癌細胞的患者,越來越多是50歲以下,而人數升幅最多的年齡層是20至29歲的組別。

相關新聞:【大腸癌專題】港醫生微創切直腸癌細胞 縮小傷口減病人痛楚



美國健康網站《Men's Health》報道指,澳洲一名28歲的男患者是一名馬拉松跑手,他因感到體力下降,無法練習而求診。他表示過去一年經常感肚痛及便秘,其健身教練估計他因為身體脫水才引致不適,於是他特別喝更多水,及吃更多蔬果,但情況亦沒有大改善。起初有醫生判斷他患上「腸易激綜合症」,不過他後來發現大便有血,接受結腸鏡檢查,才發現大腸有一個高爾夫球大細的腫瘤,其大腸癌更已擴散到肝臟,要接受手術及化療。



一般人或以為年輕的病患者復原能力較佳,即使患上癌症也較有可能康復,但朱建華指情況並非如此,「一般由正常的黏膜發展出一顆息肉出來,一顆息肉由良性變惡性要十年時間,這是平均數,年輕患者可能快一點」,加上,因年輕人患腸癌風險較低,故較易忽略初期病徵,很多時發現得到已經是晚期,難以根治,年輕患者的復發率、死亡率反而更高。但朱建華補充指,二十多歲的年輕病例為數不多,如有家族性大腸癌的遺傳基因,從小就需要接受定期的檢查,觀察狀況,及早處理。



不論患者年齡,大腸癌的病徵也一樣,包括大便習慣改變,即一段時間便秘或腹瀉,另外還有,大便有血、腹痛、體重下降,一般要透過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確診,而治療方法方面,主要以手術割除腫瘤為主。



英國於八十年代發展出全系網膜切除術,朱建華當年致力將此方法引入香港,大約於1993年、1994年開始大規模應用,「這手術主要用於治療直腸癌,將(有癌細胞的)直腸和黏附在上的淋巴割清」,雖然其副作用包括日後病人的大便會變得較頻繁,但卻有效減低復發風險,近年醫學界以微創方法施手術,更有效幫助病人。



大腸癌病人接受手術後,身上可能設有造口,即病人需要在腹部位置裝上造口袋,俗稱『揹屎袋』。如裝上的是「臨時造口」,即其位置近小腸,病人待近肛門位置的手術傷口復原,便能封閉造口,可回復正常大便;但如加裝的是永久造口,則會置於直腸位置,不會拆除。朱建華指出︰「有造口不是『世界末日』,香港最少有幾千人,身上有永久造口也生活得很正常。」平日一般的衣物可遮蔽造口袋,病人只要在飲食方面多注意,避免進食生產太多氣體的食物就不會尷尬,「可如常工作、旅行、娛樂、游泳」,造口袋可接觸海水或泳池水,朱建華建議,如怕尷尬,穿上連身泳衣便能解決,希望大眾消除誤解。



醫學界一般相信,大腸癌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而最近歐洲有兩項研究發現,患者即使在不同地方居住、有不同文化背景及飲食習慣,體內腸道細菌都出現一致的特徵︰細菌分解膽汁酸後,會產生致癌的代謝物。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聯同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及意大利特倫託大學(University of Trento)的研究團隊,分析了中國、奧地利、法國、德國、美國、意大利和日本病人的數據,儘管病人在生活環境、飲食和生活方式方面存在差異,但針對特定疾病的細菌變化,卻在三大洲七個國家保持一致,從而得出大腸癌的細菌特徵。



哥本哈根大學及EMBL的研究,關注部份腸道細菌轉變膽汁酸(bile acids)的過程,膽汁酸是人體消化液的一部份,有可能轉化為可致癌的代謝產物;特倫託大學一份相關研究則顯示,某些類型的細菌會如何降解膽鹼(choline),並將其轉化為可能對人體有害的代謝物,這種代謝物被發現與大腸癌有關。以上三間機構共進行兩項研究,而且都得出同一個結論,就是認為這些代謝物會導致大腸癌。



EMBL組長博克(Peer Bork)表示,儘管兩項研究在分類學分析和統計分析上使用了不同的方式,「我們的研究都得出非常相似的結論」。科學家雖然發現大腸癌的細菌特徵,但這些細菌如何影響癌症則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研究結果刊登在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丹麥製藥企業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基礎代謝研究基金會副教授阿魯米加姆(Manimozhiyan Arumugam)解釋,患病期間細菌可能會改變,如果每個患相同疾病的人,體內細菌都出現一致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疾病的特徵,「我們的研究顯示,大腸癌病人雖然在地理、文化及生活方式上有不同,但腸道細菌特徵似乎有一致性」。



【六四30】守住歷史 拒絕遺忘

https://hk.adai.ly/zdzKtt2RiW

---------------------------

星期一至五晚上10點半

《動腦Q》Let's Q the money!

http://bit.ly/2QW8LcI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