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花生蘋台】越南抗疫表現被外媒大讚 內媒「酸葡萄」猛踩經濟發展有限?



全球瘟疫大爆發,能否控制國內疫情擴散,成為國與國之間的另類實力比拼。其中,人口超過9,000萬的越南,昨日(29日)的武漢肺炎確診病例維持在190宗以 ...




全球瘟疫大爆發,能否控制國內疫情擴散,成為國與國之間的另類實力比拼。其中,人口超過9,000萬的越南,昨日(29 日)的武漢肺炎確診病例維持在190宗以內,在疫情防控上的表現甚至比號稱「抗疫典範」的台灣更出色。有媒體預計,待疫潮真正退卻後,歐美製造商將進一步大舉撤出中國,原已受惠於中美貿易戰的越南,有望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內地媒體近日就「酸葡萄」,狂踩越南經濟發展有限,根本無法取代中國地位。此話當真?

相比起其他東南亞國家,以至歐美等地的發達國家,越南在防控國內疫情擴散方面的表現,的確比較出色。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早前發自河內的一篇報道,就高度評價越南在這世紀大瘟疫中所採取的防疫措施。早在中國爆發疫情初期,越南已禁止中國人入境,實施「鎖國」,部份防疫措施甚至比中國更早實施。而越南「封城」的手段,亦比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只要有1個人確診,整條街居民都要在家檢疫14天,由政府統一發放食物,且整條街都會進行消毒。這是因為越南政府非常清楚,他們的醫療系統脆弱,根本無法承受大量確診病例的衝擊,惟有從最基本的防控着手。

1986年,越南仿效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推行所謂的「革新開放」,或許生不逢時,一直只能活在中國陰影下,甚至很多時被視作中國的大後方。直至近年,越南被指受惠於全球經濟分工第四次產業轉移,複製1950至1960年代日本、1970至1980年代「亞洲四小龍」(港、星、台、韓)、以及1980至2000年代中國的發展模式,憑着製造業的代工生產,推行經濟快速增長。特別是前年開始,中美貿易戰,令大量製造業為規避遭美國課徵巨額關稅的風險,大舉撤出中國轉移至其他東南亞國家,而越南亦因而直接得益。

去年底,越南預測該國的GDP,出現自2011年以來連續兩年超過7%的增長。同期的香港,預測GDP負增長1.3%;新加坡則預測增長低於1%;泰國料全年增長2.8%;台灣預測有1.93至2.64%的增長。難怪當時已有評論指,越南經濟規模到2029年將超越新加坡,甚至成為「下一個中國」,擠身於「世界工廠」之列。

另一組不能忽視的數據是,越南人口約為9,620萬,25至54歲的人口組別佔比 44.1%,每年有100萬名新生兒,人口年齡中位數為26.9歲,人口結構相對年輕。相反,中國人口呈現老齡化趨勢,人口年齡中位數為36.7歲(2015年),60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數的比例,從1999年末的1/10上升到2018年底的超過1/6。

然而,外媒也不是盲目吹捧越南。例如,去年底,美國財經媒體《Global Trade》就以破解迷思(Myth Breaking)的方式,評論越南在生產設備與產能、成本價格以及其他物流、運輸及倉庫等方面,根本無法取代中國的生產大國地位,甚至形容外界視越南為中國以外的廠商天堂,完全是「發白日夢」(Pipe dream)。另有美媒,更指在越南證券市場發展不濟與開放程度有限,負債累累銀行股佔比最大,融資困難,在當地做生意只是「紙上富貴」。

而對外宣稱是新華社批准成立、立足於國情國策研究的「瞭望智庫」,當時亦模仿美媒的提問,直接以《越南,下一個中國?》為題撰文,提出為何越南無法步中國後塵,成為另一個世界工廠的原因。至近日,這種觀點又再被炒熱,新浪網及「36氪經」均刊文,力數越南在營商環境、生產成本、人才資源以及基建等方面均與中國的種種差距,並強調:「真正轉移出去的,是整個生產流程中最簡單的組裝環節。」疑似是要反擊,外界對武漢肺炎疫情將加速歐美廠商遷離中國的預測。

「中國製造」稱霸全球的時代是否已走到盡頭,頗值得商榷,但無可否認的是,這次疫情令中國產業一度長期停擺,導致全球供應鏈斷裂,這將迫使歐美製造商認真思考,將主要生產工序集中在中國的各種風險。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全球經濟分工,或將醞釀更大規模的產業轉移。而河內政府在這次抗疫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或許是另一場深化革新開放的開始。越南要獨當一面,擺脫做中國腹地的宿命,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花生評論員

-----------------------------

越南至今武漢肺炎確診少於200宗。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