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金融創新所為何事? [壹週刊 - 1446] __,M1,

經世濟民金融創新所為何事?上回提到,金錢有兩個功能,一是作為交易媒介(MediumofExchange),二是作為儲值媒介(StoreofValue) ...






經世濟民

金融創新所為何事?

上回提到,金錢有兩個功能,一是作為交易媒介( Medium of Exchange),二是作為儲值媒介( Store of Value);兩者二合為一,陰陽互補,不分軒輊。

近年大行其道的所謂金融科技( FinTech),有許多人只着眼於支付系統,又或者是加密貨幣的冒起。但這些現象都只是市場演進的表象,像 Bitcoin般的範式轉移,實際是對央行發行的「非兌現貨幣」( Fiat Currencies)的一種反動。

順帶一提,「非兌現貨幣」當中的「非兌現」,是指黃金白銀;曾幾何時,所有貨幣的背後,間接或直接地,都是黃金和白銀。但是自從 1973年美國單方面棄守「金本位」,全世界的貨幣都進入了「非兌現」年代。

Bitcoin的重點是以「規則為本」( Rule-based)的精神, Blockchain等技術,只是錦上添花,也切合了這個時代的實際需要。 Bitcoin是新時代的「金本位」嗎? Bitcoin就算未能盡善盡美,但背後的精神卻是盡量模仿傳統的「金本位」而發展出的一套制度。有朋友說,只要 Bitcoin能夠兌換成各國的貨幣,它就有儲值功能。可是要真正達至「新.金本位」的功能,發展到最終的形態,應該是各國貨幣甚至商品等,都要變成有 Bitcoin的報價,到了那個階段,才算最完整地發揮一隻貨幣的功能。

說到這裡,應該有不少人想到了人民幣與美元之爭。可是於我而言,真正的對立面,始終是由各國央行主導發行的「不兌現貨幣」,與由市場力量主導以規則為本的新交易單位。

朋友高重健計劃推出一隻叫 LikeCoin的加密貨幣,概念是讓在網絡上的創作人,可以透過 LikeCoin去獲得實際收益,甚至在作品經過二創、三創後,仍然透過建立在系統中的「權益證明」( Proof of Stake),也得到部分收益。簡而言之,以後的「網絡創作」要賺的,不是單純的 Like,而是可以直接化成實質利益的 LikeCoin。

網創生態圈要是得到 LikeCoin作為骨架,促進了價值的流動,改變可以很顯著,但是關鍵仍然是網創市場平台的普及。我可以想像得到,有朝一日像 Facebook般已經獨佔了市場的平台,漸漸變成免費和付費內容共存的平台。問題是轉變是透過傳統的「非兌現」貨幣進行,還是像 LikeCoin般的新興媒介去發展。

我不知道 LikeCoin最終會否成功,但是從以上思想實驗( Thought Experiment),卻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貨幣和市場是同一個市場現象的兩個面向。」換句話說,開發出一種新的貨幣,背後同時間也是在促使新興市場交易出現; Bitcoin和 Ethereum促成了的 ICO,就是一例。

金融創新帶來的市場轉變,一旦發展到某個規模,總會對現有的制度和法規構成轉變的壓力。回到 LikeCoin的例子,除了是一種新的交易模式,也是對版權的重新詮釋。市場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實會隨着時空條件的轉變,發展出新的面向和規律,但是背後的原則和當中每個個體的動力,卻是亘古不變的;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

說白一點,以單純應用的角度去思考金融創新,是捉錯用神。當市場結構和規則在變,監管者的思維卻滯留在錯誤的時空,形成的落差,將會是政治矛盾的根源。(加密貨幣系列之二)

李兆富,筆名利世民,時事評論作家、出版人。

作者 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