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投資銀行的隕落,看香港幾時玩完 [壹週刊 - 1456 - 財經] __,M1,

畢打街閒人投資銀行的隕落,看香港幾時玩完早幾星期,友報有一個寫得幾好的專題報導,搵番當時港資投行百富勤的元老聚首,盡訴當年情。我略略睇過一小部分,未睇 ...






畢打街閒人

投資銀行的隕落,看香港幾時玩完

早幾星期,友報有一個寫得幾好的專題報導,搵番當時港資投行百富勤的元老聚首,盡訴當年情。我略略睇過一小部分,未睇晒,因為我有一鋪怪癮,會間中睇舊財經新聞,尤其是一些投資銀行、融資做刁的往事。很多東西,都已經睇過;重讀,只為回味和溫故知新。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寫作靈感不絕,那是因為無聊愛看舊資料,有時社交媒體 add着一些「考古」學家愛翻舊賬嘛,東西都是這樣慢慢累積,再串連、梳理關係。恃住年輕,腦力激盪,記憶力不弱,這樣高產的寫作日子還可捱上一會;但只怕過多幾年江郎才盡,就要減產,甚至封筆。太多中坑、老坑愈寫愈墮落,自己要以此為戒,急流勇退也好過步其後塵。

這陣子常接觸年輕的師弟,學人做 mentor,順道跟年輕人學習新事物,交流一下。他們對金融、投資都有一定興趣,對投資銀行依然有無限憧憬。某程度上,我應該開心,證明我同年輕世代沒有脫節太多。如果要知道投資銀行如何呼風喚雨,百富勤的歷史一定要知。除了大學生抄功課常用的 Google和 Wikipedia之外,中國有一些商學院、歷史系黨員教授很掌握這幾十年的金融商戰歷史,它們的部分研究有集結成書,在三、中、商書店香港專題的書櫃上有售。如果要簡易追查這段歷史,不妨從這些書下手。(看!中國對香港的統戰是幾咁全方位,民間歷史學家徐承恩之外,仲有幾多人對香港歷史有興趣?香港歷史是由黨員去寫,所以今時今日的政治局面,相信也不難解釋吧!)

百富勤不僅象徵投資銀行光輝歲月,也有着港資、英資、中資在香港這個殖民地起跌的時代意義。它當時是地上首屈一指,可以跟華爾街分庭抗禮的投資銀行。創辦人是梁伯韜與萬國寶通銀行時擔任其上司的英國人 Phillip Toss。我們這一代不會認識 Phillip Toss,只留有舊資料硬梆梆的觀感,但梁伯韜的大名一定聽過。現在他是大基金公司的顧問,上市公司商會的代表,依然在政商界發揮影響力,也有參與一些上市公司的重組,做上市公司的董事等。

說起百富勤的歷史意義,可以見於其創立到滅亡的時間線,一九九八年創立的百富勤,翌年就遇上八九民運。百富勤的掌舵人,一位是英國人,另一位則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然後其做的生意,主要是協助紅色資本來香港這個優秀的金融平台上市。一間英國人和香港人話事的港資公司,然後做中國生意,光是這個組合已經可堪玩味。這一種「中國搵刁,香港上市」的模式,也幫梁贏得「紅籌之父」的美名。如果細看其本質,跟香港發跡的根性,很有相似的地方。小學常識書教,香港是連接世界和中國的窗口,香港從商發達,向來都是做買辦,在中、英勢力下游走搵着數,這是時代的大勢所趨,因為時代需要這班買辦。金融做刁就是做中介,專業技術是輔助,所以香港是金融中心,有時代和歷史上的巧合。因為香港就是扶植買辦生存的地方,金融的本質就是買辦。

印象中,這間 symbolic的投行隕落於金融風暴,因為新興市場項目的融資失利,引致公司出了 solvency問題,最後走上清盤之路,被法巴接收了。至於具體內情呢?證監有一些舊資料,新聞也留了底,但局中人當然不會多說。友報的老報人,跟這班上了岸的投資銀行家關係很好。百富勤有兩位大孖沙大客戶,跟這份友報先後有過商業、股權合作關係,分別是香植球和李嘉誠。當時城中的大孖沙,都是百富勤的客戶,這印證了一個道理:金融世界要生存,都係要有老闆、有水喉、有關係,那才有刁。

現在中資當道,港資慢慢退潮,英資成為死火山,就是這個道理。政治大勢,向來掌管了金融的命脈。我常常接觸,炒作的殼股就是金融最後的拼圖,今年是港股史上最大的牛市,殼股的買賣依然活躍,今年的牛市一定會帶動殼股的最後炒作。炒作殼股,也是香港人做金融的沒落。香港的製造業沒落階段,是靠出售 Quota買賣,過了這一水,就不振了。香港的殼股就是當年的製造業 Quota,賣了出去就沒有,如果政府再打壓,就等同取消 Quota,加快其滅亡周期。

剛才我講金融的本質就是買辦,做中介。咁買辦、中介的 business model幾時收皮?就是當所有人都知道金融的規則、運作模式,有自己直線接觸、相熟老闆之時,那麼香港人就可以退場了。我當然沒有跟比我年輕的大學師弟道出這個現實,因為我知道,佢哋未 ready。當他們畢業時,希望有機會回味這篇文章,也希望到時我仲未被世代淘汰。





畢打街閒人

渾水。流連中、上環的專業投資者,兼職上市公司執行董事、投初創項目、炒股票、寫吓嘢。著有《殼股財技》。

撰文:渾水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