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陷夜中環
魚之樂
離開朋友家的時候,我的車停了在大閘很久也未能探出頭來,因為面前有一列由多部歐洲房車和七人車組成的巡航艦隊在我面前緩緩駛過。以為是什麼達官政要來到了鴨脷洲這區視察,但看看車內的全是小朋友和家傭。
朋友跟我說,原來在他的家樓下,有一家名為 ITT的地方,是很多大富中富小富人家都要爭先報考的 playgroup。朋友跟我說過學費是多少,但我已忘記了,反正我在這方面沒有概念,但看見這列車隊的排場,就算收費幾十萬一年也必然仍會有絡繹不絕的顧客。
兩種父母:第一種父母與子女看見街上的清道夫,便跟子女說:「日後不努力,你會變成他們。」第二種父母會跟子女說:「日後努力一點,你可幫助他們。」
曾經在深圳一間麥當勞看過一個很震撼的畫面:有位媽媽帶着女兒進來,她們的打扮光鮮,媽媽更挽着一個限量版的名牌手袋。她們坐下來沒多久,就有一個衣衫襤褸、看似是露宿者的男人走進來。他沒有走到前台買東西吃,只是在周圍看看有沒有其他顧客吃剩的食物。這個時候,那位衣著光鮮的小女孩拉拉露宿者的衫角。露宿者回過頭來,小女孩遞上兩張二十元紙幣。這個男人的臉上閃過一剎始料未及的神情,跟着便連忙鞠躬道謝,最後更摸了摸小女孩的頭,說了句我聽不懂的話。之後小女孩便返回自己的座位,媽媽又摸了摸小女孩的頭,跟她笑着鼻子擦鼻子。
震撼的不是小女孩遞上鈔票這個動作,而是小女孩的媽媽給予小女孩的教育。你可以罵這個媽媽沒有甚麼甚麼意識,因為她沒有想過這名露宿者可能是拐子佬;你也可以罵這個媽媽沒有衞生常識,因為女兒拉他的衫角,給他摸過頭頂,可能已經沾上什麼細菌,這個媽媽還要再摸摸露宿者觸碰過的地方。大部分香港家長都 over-protective,花很多時間告訴小朋友什麼是危險,什麼是衞生,陌生人不要見,邋遢的不要碰。小朋友當然需要知道這些基本的,但就是因為父母這樣緊張,下一代的「自我」總是膨脹得那麼大。萬般皆下品,「自己」就是王,港孩。對着這個手挽名牌包包的媽媽,大家可以盡情罵她沒有什麼危機意識,但罵之餘也該學習一下這個媽媽如何身體力行地跟女兒上了一堂德育課。
重點是身體力行,唔係講吓就算。扭開電視,「阿仔你睇吓嗰啲小朋友冇得食幾慘,你知唔知道自己幾幸福。」如果你的德育課只是止於對着電視機的一句評論,你叫小朋友如何學懂什麼是人情味?農夫的 C君有首歌叫做《 Good People》,聽出耳油。「見到啲山區兒童好慘一個禮拜冇開過飯,你開始喊,轉頭埋單又買咗幾千銀衫。」
送子女去 ITT為了什麼?教育?之後拼了命也要他們跨入男女拔萃的校門,為了什麼?教育?再之後鋪排一條直通牛津劍橋的路,又為了什麼?教育?其實教育的目的,是不是要換來身份地位與財富?中產有錢,頂層更有錢,為什麼這些人心目中的教育就是要換來更多的錢?如果每個有錢人只懂為下一代賺更多的錢,這個世界會變成怎樣?教育是要下一代看清這個世界,從而讓他們在知足和感恩的同時,學習怎樣去幫助人。
「一間學校的運作要加很多情在當中。」鮮魚行學校的校長施志勁在最近一次訪問這樣說。這篇訪問感動了很多人,鮮魚行作為基層學校,學生的資源已經比別人少,校長竟然還教導小朋友「感恩」。獲得多次捐款,學校的庫房有錢,校長每星期舉行一個名為「交齊功課得食物」的活動,學生得到的獎勵有米有麵有罐頭。
施校長憶述一位小朋友最近對他這樣說:「我好叻呀,嗰日嗰餐飯同埋嗰餐餸呢,係我用我嘅努力換番嚟㗎,我請咗全家人食飯。」
中產的家長希望子女爬上頂層,頂層的家長希望子女不要變成中產;這樣的想法沒有不對,問題是這樣的想法建立在什麼動機之上。爬上頂層為了什麼?維持在頂層又為了什麼?就是要確保他們豐衣足食,一年復一年,買樓又買田?
付得起錢的家長不斷為自己和下一代製造認同感,所以拼了自己和小朋友的命也要他們讀什麼學校拿什麼獎做什麼職業。施校長也致力為學生製造很多成功經歷,所以他才會想到派米派麵的獎勵,藉此增加小朋友的認同感。但這份認同感不靠一張又一張的輝煌證書,而是一份助人自助的熱腸。
楊受成這樣說過:「人最緊要有兩樣嘢,就係本事同本心。」他們說,本心就是天良,即是天性的善良。如果只有本事,沒有本心,給你做到醫生又如何,還不是在政府醫院停止做到一半的手術,然後跑到私家醫院搵真銀之流?從醫的某些人,雖沒本心,幸好還有些本事;反正就是比從政那班,既沒本事又沒本心的好。
鮮魚行學校值得有心人慷慨幫助,這裡的學生本着「樸誠勇毅」的校訓,或許是香港的一線曙光。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