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均先後因心臟病過身,但兩次大難不死,令性格樂觀的吳先生更能坦然面對此遺傅性疾病。
壹路健康
新式心臟除顫器,電擊亂跳的心
猝死,顧名思義,意即突然死亡。醫學界將猝死( sudden death)定義為:徵狀出現後一小時內的死亡。猝死個案八成以上是心臟問題引起,最常見成因是冠心病和心臟衰竭,此外,也有少於一成的患者心臟結構正常,但卻患有遺傳性心律不正,導致猝死!
這種心臟病,要靠基因檢測始能偵測得到,要預防猝死,就要靠「關心」自己的心臟,以及講彩數!
被醫生形容為「好好彩」的吳先生,就曾經歷兩次令他幾乎無命的心臟猝死。
今日,體內植入了最新式救心儀器、從容地耍着太極的他,笑說自己不怕死,坦然面對這個遺傳性心臟病。
六十八歲的吳先生,從事機械維修超過四十年。自問一向愛運動,打波、跑步,又精於武術,活動量甚高的他,從來無擔心過有任何心臟問題。可惜,一九九六年一次死過翻生的經驗,令他驚覺自己原來沒有想像中「硬淨」。「當年四十幾歲,身體都幾好,無乜病痛。記得當日踎低做嘢一段時間,企番起身時,突然覺得個心跳得好快,仲暈暈哋,睇嘢全部變晒黃色,本來想行番去休息室抖吓,點知行到門口就暈低,不省人事。」幸好有同事剛巧路過發現他,馬上召喚救傷車將他送院。原來吳先生由於心室心搏過速而導致昏厥,送院後經體外電擊復甦治療,才恢復正常心跳。「我記得當年模模糊糊咁瞓咗幾日,醒吓瞓吓,一醒就見到老婆喊,叫佢唔好擔心,之後又瞓着。」吳先生當年診斷為冠心病,檢查發現他的三條冠狀動脈中有一條嚴重收窄,須馬上為他進行通波仔手術打通血管。
基因檢測揪出遺傳性心臟病
為了個「心」,吳先生出院後有努力改變生活習慣,包括戒煙、增加運動量等。以為危機已解除,誰知後來又再一次感到心跳無故急速,「自己把脈發現心跳超過二百下,又再即刻 call白車入急症室。」這次,醫生確診他患有遺傳性心臟病,並為他植入心臟除顫器。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候任院長陳藝賢醫生指出:「心臟猝死的病因,最常見仍是都市病,即是冠心病,其次就是心臟衰竭,而大部分心臟衰竭都是由冠心病引致。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大類別我們會加倍緊張,因為主要影響年輕人,當中有很多病症都是與遺傳有關的心律疾病,統稱為 SADS(突發性心律失常死亡綜合症),屬突發性,會引致突然死亡。而吳先生正正就是其中一位,屬於 SADS當中一種叫 ARVC的遺傳病,中文名叫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變,心室結構會有些影響,容易出現心室心律失常,會引致心臟猝死。」
亂跳的心
正常心律心臟右心房的後上方有一群具有發電功能的細胞聚集稱之為竇房結,功能猶如發電機,會產生電流經由心臟的傳導系統傳至心房及心室,造成心房及心室的收縮而造成心跳,將血液輸送至身體各器官組織。而心臟猝死當中,心室心搏過速及心室纖維性顫動造成的心律不正,是死亡率甚高的心臟猝死病因。前者是心臟跳動太快,未能造成有效的血液循環;後者則是心臟只在顫動,無法有效泵出血液。
•心室心搏過速
變得太快而速度不穩定及節奏異常時,心跳的速度可高達每分鐘超過 300次以上,會降低心臟把血液泵到全身的效率,導致短時間內缺氧,對生命造成威脅。
•心室纖維性顫動
心臟肌肉失去協調,心臟無法正常泵血到身體各部分,患者很快開始缺氧,幾秒鐘內會失去知覺。
資料來源:香港心臟專科學院
電擊救心
一旦出現心室顫動,須馬上進行電擊去顫始能增加生存機會。據香港公立醫院心臟醫生協會資料,心臟停頓 6分鐘內依然有 50%存活率,但每遲一分鐘進行電擊去顫,存活率減少 10%,停頓 10分鐘才使用,存活率已不能改善。是以患有心室心搏過速或心室纖維性顫動的病人,須植入心臟除顫器( ICD)以減低猝死風險。惟傳統 ICD由於須經血管植入除顫導聯線,有感染及斷裂的風險,而 2014年引入香港的新式 S-ICD由於完全植入於皮下,除顫導聯線毋須進入心臟及血管內,創傷性感染風險較低,而電極的耐用性也可能較高,醫生會因應病人類型而建議用哪一種。
不適合安裝新式 S-ICD的患者包括:
•需要起搏功能
•需要抗心搏過速起搏治療( ATP)
•出現心臟衰竭,需要心臟再同步起搏( CRT)功能
•未能通過心電圖篩選測試( ECG Screening Test)的患者
植入除顫器電擊心臟
陳醫生更坦言:「這類病人的死亡率甚高,出現這種心室心搏過速,而且前後兩次都能夠自己復元,又能保住性命其實已經非常幸運。」吳先生自第二次病發後就開始服藥及使用傳統 ICD(除顫器),但因除顫導聯線經常損耗而引發錯誤電擊,更曾經因為工作所需,用力過大而導致電線斷裂,醫生先後已為他換了兩次除顫導聯線。至二○一四年,除顫導聯線又再次出現問題,為了避免手術移除舊的除顫導聯線,風險高而又有機會傷及心臟,醫生建議轉用新式 S-ICD。
陳醫生解釋:「 S-ICD即是全皮下植入式除顫器,除顫器及導聯線均放置在皮膚底下,沒有進入血管,亦沒有觸及心臟。植入位置亦有所不同,傳統的會放置在左側肩膊位置,連接除顫導聯線須經過血管進入心臟位置,而 S-ICD則放置在腋下位置。除顫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除顫,當心臟出現心室顫動時,或者心室心搏過快時,它會感應到,然後馬上透過除顫器配合除顫導聯線電極,形成電流,電擊心臟。」植入 S-ICD後,吳先生透露感覺良好,笑說:「當然唔希望用得着佢」
針對近年運動熱潮,陳醫生特別提醒市民要小心,「如果患有冠心病,運動時心臟對於氧分的需求會增加,如果心血管有嚴重收窄,平日低活動量時沒問題,但當心臟需求高的時候,就會顯露出來,即是心臟不夠血時,心臟肌肉便會感覺疼痛,會發出求救信號。此外,很多時 SADS當中有不少種類都是於運動時引發出來,所以如果運動時出現一些病徵例如心口痛、氣喘甚至昏厥,就要及早找出原因。」
什麼是 SADS?
突發心律失常死亡綜合症( SADS)是遺傳性心律異常情況,能導致表面上健康而又未診斷的年輕人突然猝死。這種病症是能治療的,而因這種病症突然猝死亦是能預防的。吳先生正正是一名 SADS患者。
先兆:家族歷史中,曾有 40歲以下的年輕家庭成員在不明原因下突然猝死;運動、激動或受驚嚇時曾出現昏厥的狀況;運動時,有恒常或不尋常的胸痛或氣喘。
確診: SADS是由父母遺傳到子女的,如父母其中一人是患者,子女得到 SADS的遺傳機率為 50%。
資料來源:遺傳性心律基金會
預防運動猝死
香港近年興起一股運動熱,本來運動一定有益身心,最怕中佬熟女忽然狂谷做運動,特別是需要經過長期訓練的馬拉松。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建議有意參加長跑比賽的人士,或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士,在訓練或比賽前,應先作自我評估,只要符合以下任何一項,就應該搵醫生徹底檢查。
自我評估
•進行運動時曾感到胸口痛
•曾無故暈眩或差點暈眩
•曾因運動引起呼吸困難或過度疲勞
•曾於心臟聽診時發現有雜音
•曾有親人在 50歲前因心臟病而死亡,或家族中有人患遺傳性心臟病
•曾患有心臟病、中風或周邊動脈阻塞
•曾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及吸煙等冠心病高風險因素
• 45歲以上男士及 55歲以上女士的冠心病高危人士
醫生會為跑手作進階檢查,包括基本心臟檢查,例如心臟聽診、血壓、脈搏檢查及靜態心電圖等,若有懷疑,會再因應年齡,作進一步檢查。
35歲以下,建議作心臟超聲波檢查。
35歲以上,則建議作運動心電圖或冠狀動脈電腦掃描造影。
撰文:葉凱欣
攝影:梁正平
features@nextdigital.com.hk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