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計就明
富智康收購 Nokia謀轉型
智能手機日益普及,除有賴數據傳輸速度愈來愈快外,也多得市場激烈競爭引發規格競賽,令手機配置不斷升級。在此環境下,按理手機設備商應賺個盆滿鉢滿,如行業佼佼者瑞聲科技( 2018), 2017年上半年純利有 21.27億元人民幣,純利率達 24.6%,即每 100元收入淨賺 24.6元,盈利能力甚高。又如舜宇光學( 2382),同期純利有 11.61億元人民幣,純利率也有 11.6%。
然而世事總有例外,就好像富智康集團( 2038)最近發出盈警,預料 2017年全年將錄得 5.25億(美元,下同)虧損,與 2016年 1.36億元純利比較倒退接近 5倍。富智康業績差勁,其實在 2017年上半年已看出端倪,在收入急升 89.6%至 43.74億元的情況下,期內仍出現 1.99億元虧損。為什麼?還不是收購 Nokia功能手機業務惹的禍。
手機業務燙手兼損手
後生一輩未必清楚,但稍為年長的讀者應見證過 Nokia輝煌的年代。貴為芬蘭第一手機製造商,以出貨量計連續雄霸市場佔有率第一位達 14年之久,直至 2012年第一季才被三星趕上,之後更江河日下,業務一蹶不振。 Nokia之所以失敗,不少評論認為沒有及早解決作業系統 Symbian老化問題是主因,以致蘋果的 iOS和 Google的 Android有機可乘。此外,隨後革命性的 iPhone出現,為智能手機定下了新標準,完全將 Nokia產品比下去。市場十分殘酷,失利的 Nokia於 2012年開始裁員,至 2013年底合共裁減了 1萬人。 2014年將整個手機業務賣給微軟( NASDAQ: MSFT),作價高達 79億元。
到了微軟手,業務幾經重組和整合,雖然帶動收入上升,但於 2015年和 2016年須為業務減值合共 78億元,差不多將整個收購價撇賬。反觀 Nokia,未出售手機業務的前 3年都出現虧損, 2011年和 2012年虧損最大,分別是虧蝕 11.63億和 31.05億歐元。出售業務後隨即起死回生, 2014年和 2015年分別錄得 34.62億和 24.66億歐元盈利。
收購為業務轉型鋪路
前車未必可鑑,可能認為夠能耐吧,富智康於 2016年以 3.5億美元向微軟收購 Nokia的功能手機業務。現今是智能手機的天下,為何發展功能手機?根據富智康董事長童文欣在一篇專訪透露,雖然功能性手機市佔細但相對穩定,當中 Nokia佔全球 25%至 33%,而且新興市場如中東、非洲、東南亞、印度等的需求殷切。更重要一點,鴻海集團透過富智康收購 Nokia,目的是要將集團業務升級,由以往代工生產轉型成為擁有自家產品的科技服務公司。再者, Nokia在全球 40至 50個國家設有銷售團隊和分銷渠道,收購後立即能派上用場,填補了集團的空隙,有利升級轉型。
其實不難理解,代工生產利潤少得可憐,過去 5年富智康的純利率只介乎 1.5%至 3.1%,做 100元生意最多才賺 3元左右,只為他人作嫁衣裳,發展自家品牌才有出路。不過,連微軟都要損手離場,富智康能否駕馭 Nokia手機業務,將燙手山芋變成搖錢樹,我們拭目以待。
撰文:Bittermelon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