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不管赤字,不問政治,退休後再復出,聚焦科技和教育。他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在科技發達年代,「軟技考」遠較「硬知識」重要,批評現行教育制度不合時宜,「以十九世紀的課程、二十世紀訓練出來的老師,教育新生代迎接廿一世紀的挑戰,是有些問題」。對於自己意見與政府、建制人士有差異,他笑指,「咁你要問下佢哋啲仔女做緊乜嘢,身體很誠實」。
訪問間多次提到教育的重要性,曾俊華直指想培育出更優秀的新一代,香港教育制度需作出根本改變,批評以十九世紀的課程、二十世紀訓練出來的老師,教育青年人迎接廿一世紀的挑戰,是不合時宜,「大家都知要學軟技巧(soft skills),偏偏教育制度不改⋯⋯仲係咪要教細路5位數除3位數?要唔要學搵square root?甚至好多hard fact,明朝邊個皇帝做咗啲乜,不如畀個電話佢撳吓」,相反,教授批判思維、溝通及合作技巧顯得更為重要。
「高官、建制派身體很誠實」
不過,曾俊華對教育制度的剖析,與政府、建制人士不盡相同,他笑指,「咁你要問下佢哋啲仔女做緊乜嘢,(佢哋)講出嚟嘅和身體語言有少少唔同」。任誰都知道「最直接、最快就係政府落命令改變」,縱橫官場幾十年的曾俊華慨嘆政府、教育局似「航空母艦」缺靈活性,需要時間轉身,但很多事情「可以在民間由下而上,作出小片、小片嘅改變,多咗改變就可以成為運動(movement),推行就更加方便」。
互聯網、科技大爆發,有調查指,物聯網(IoTs)應用,令「知識」在每24小時就翻一翻,教育自然不能與科技切割,「未來」亦會有不少新工種湧現,曾俊華指,大眾了要解科技發展、繼續學習,「我哋唔可以被科技、人工智能推走,反而要學習如何操縱,令呢啲人工智能成為我哋嘅工具」,以提升社會到另一層次。
與年輕人面談 話題不絕
儘管極力迴避,政治也會找上你。上月初港島多區集會,曾俊華被影到現身灣仔,與黑衣人擦身而過,他事後解釋是「教完劍經過」。對於刻下興起的「黃色經濟圈」,身為保泰人壽資深顧問的曾笑指,公司無顏色定位,「好明顯我哋係粉紅色」,在壁疊分明的時局尚找到一絲生存空間。
壁疊因社會撕裂而起,更甚是爆發信心危機,曾俊華直言如何重建互信這問題「好heavy」,但也試着解答,「你要人哋信任你,你要先信任人,亦唔好太快對每件事情做判斷,(唔好)每一樣嘢都要話啱定錯」。他強調,先入為主並非好開始,「因為一見面你已斷定咗某一個顏色或者有乜立場,要開明啲、包容啲⋯⋯我都無講淨係年紀大嘅人呀」。
講到自己了解年輕人的方法,他說面談是不二法門,「傾多啲,以前每周六都在喇沙教劍教咗30多年,平日都去很多中學 靜雞雞去大學呀,大家傾吓偈,講自己嘅期望,擔心啲咩,我都好多話題同佢哋傾。」
港人具過人才能 不信中環換血
有講法指中環正在「換血」,中資機構不願意相信港人員工,取而代之是陸續摻入內地員工,不過,曾俊華說得斬釘截鐵,「我唔信呢啲咁嘅嘢,佢哋講啫,唔請香港人請咩人啫?」,並大讚香港人高質,具備衝勁、創作能力、執生能力、推廣能力等,稱這些素質只能在香港才能培育出來。
香港人辛苦打拼出一流的香江,如今香港卻失去了幾代人,不少人選擇避走他方,1982年與家人逆潮回流的曾俊華透露,自己最近有朋友亦移民別國,坦言「如果有好多人移民,當然會好可惜,但目前未見有乜數字」,又稱無法勸人留下,「每個人作出決定,一定有自己的理由,加上呢個並唔係可以隨意作出嘅決定」。
面對專才、精英心灰求後路,本港作為創科中心還站得住腳?曾俊華認為,本地人對本地發展相當重要,「若移民(認真)係一個問題,也可考慮利用科技解決」,指科技打破地域界限,「打電話去九龍和俄羅斯都無乜分別,可以Facetime,亦可以work from home」,相信香港人仍可繼續為香港貢獻。
記者:黃珮琳
影片:
採訪 / 黃珮琳、倪敏慧、余曉芸
編撰、旁白 / 余曉芸
攝影 / 鄭嘉峻、葉志榮
剪接、後期 / 許碩允
編導 / 許碩允
編審 / 倪敏慧
investMAN
For People of Style & Substance
掌握理財智慧 感受生活品味
http://investMAN.hk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